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8-29 07:30阅读: 次
电影《八佰》观后感
首先声明:仅为个人观点,并无针对任何人。
今年的七夕节我们家人一起去电影院观看《八佰》。之前一直宣传造势热度不减,很好奇剧情到底如何。随着两个钟头的电影结束,一切都得到了答案。
电影是根据历史真实进行改编,历史的大背景是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八一三事变”亦称淞沪会战。历史原型是1937年10月26日-11月1日发生在上海闸北(已撤销该地区并入今上海静安区)的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由德械第88师524团中校副团长谢晋元率领424名士兵进驻四行仓库掩护全军撤退,在西方记者问起中国军队有多少名士兵时,谢团长挺胸自信的回答800人于是八百壮士的名称就这样流传至今。
电影有几处细节,就是日军攻击四行仓库时,两队日军士兵交替掩护成战斗队形前进,从各个士兵不同的分工可以看出日军士兵训练有素,还有日军的那个大佐,身上的军服一尘不染,崭新的肩牌挂在肩上,脸部肌肉绷得像块铁板,像是对四行仓库的一丝不屑或是志在必得。但是没想到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如此顽强,日寇数次攻击都被打退。而国军士兵的军服被战火硝烟熏得漆黑,脸上的血污也没有洗净,手臂还有脸部都缠着绷带。这里看出国军是一支疲惫之师,没有后援力量,只能以八百人来抵抗日军进攻。
日军士兵装备的单兵装具和国军士兵的装备形成强烈的对比。两方士兵的战斗装具就是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战争打的就是工业和经济。当时的日本经济总量是中国的三倍不止,人均GDP更是20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国力对比。两国军事力量更是云泥之别,日本拥有绝对的海军优势和航空兵优势(当时日本没有真正意义的空军),日本陆军也有不少坦克加入淞沪会战。反观中国军队能投入到战场的有70万人,没有坚实的后勤补给和制空权只能忍受日军的狂轰滥炸,我们投入的4个精锐的调整师(36师、87师、88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无奈下令全部参战部队撤出上海,524团留在四行仓库阻击日军。
那么,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为什么要独留524团在四行仓库阻击日军呢。因为四行仓库紧邻苏州河南岸,南岸为外国租界,不少西方记者或者领事馆等涉外人员聚集地,在这里留下一支部队抵抗日军可以告诉国外,中国政府和军队没有完全放弃上海,我们还有最后一支力量在坚守。可以为今后召开的国际会议争取外援。电影在这里也形成了很大的对比,苏州河北岸是断壁残垣,到处是战争的遗迹。而南岸是万家灯火、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导演大概是想告诉我们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前行。南岸的灯红酒绿全靠着北岸是士兵流血牺牲换来的。
还有一处战斗场面,日军准备夜袭四行仓库。南岸观战的百姓敲锣打鼓或是打开探照灯用着自己的方法提醒我军士兵。另一处是南岸的百姓举着大牌子写着西墙这两个大字在提醒日军主要进攻的方向。每当国军士兵击毙日军南岸的百姓欢呼叫好给我军加油,还有戏班子唱《长坂坡》激励我们的士兵各个都是赵子龙。上海的市民有的拿起猎枪朝着北岸射击,虽然并无效果但是他用这个方式告诉日本侵略军我们中国人没有投降的。普通百姓也捐钱捐物,力所能及的帮助北岸的国军。甚至青帮也加入到后援的行列,从南岸架起电话线使得国军能够保持对外联系。这场战斗可能日军必胜,但是这场战争日军未必能赢,南岸的普通百姓就是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民的缩影,楼顶升起的国旗激励着八百壮士,他们的身后有无数百姓的支持,不是孤军奋战。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八百壮士接到上级的命令准备撤出仓库,退往苏州河南岸。撤退之前,特派员和谢团长的对话令人深思。军人不怕牺牲,害怕他们的牺牲毫无意义,他们坚守的这么多天却换来国际社会无关痛痒的深切慰问,而我们的政府害怕得罪西方大国只能忍气吞声,他们疑问坚守的意义何在。陈树生将手雷绑在身上不惜以自爆的方式阻止日军爆破西墙,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524团即将撤出仓库时,留下敢死队掩护全团撤退。羊拐、老铁、小湖北、齐家铭班长等等留下做敢死队员,还有许多伤员自愿留下来用铁链与机枪锁住自己的身体。老铁在坐着电梯登上楼顶,举起大刀唱着《定军山》的选段为自己壮胆,小湖北脑海里幻想着自己是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每个人都流进了最后一滴血。中国军人只有战死的没有投降的。
导演拍这部电影是想告诉我辈,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先辈的流血牺牲。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9172.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