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5-04-10 10:22阅读: 次
大型史诗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评析文章选登
转载自《宁夏日报》 2015年4月3日
【编者按】十集大型史诗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3月23日起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是自治区党委确定的宁夏重大文化项目,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年度重大选题之一,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担任总导演。纪录片播出后,其对历史的探究与尊重,恢宏大气的场景,电影般的画面质感,赢得了广泛好评。该片的史学价值、艺术价值更是在学术界刮起一股“西夏风”。
重现中国历史上的华彩篇章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观后感
宁夏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李进增
一个神秘的民族,尘封千年,它的光彩鲜为人知;一个湮灭的王朝,曾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却在历史长河中化为泡影;他们游牧为生,却尊孔子为帝,信奉儒家文化;他们马背上壮大,勇猛彪悍,纵横西陲,却崇信佛教。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又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呢?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用物、用景、用诗、用画,告诉世人:这个民族叫党项,这个王朝就是西夏。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其鼎盛时期疆域包括现在宁夏的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共历十主,历时189年。西夏地处丝绸要冲,周围有汉、契丹、吐蕃、回鹘等民族,因而其兼收并蓄、蕃汉并存、多元包容的文化,独树一帜,尤其是西夏文字的创造和颁行,更是中华文明史的奇迹。然而,蒙古人因成吉思汗命陨征夏途中,建立元朝后独不为西夏撰史,所以中国 “二十四史” 中唯独没有西夏史。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百余年来对西夏学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将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作为历史线索,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电视表现手段,对西夏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综合的展现。
全片由10集组成,展示了一个古老王朝从源起到灭亡,直至它保留下来的最后印记的全部历程,场面之恢弘,历史再现之逼真,艺术手法之新颖多样,堪称是一部空前的作品。
从视觉效果来讲,这部纪录片画面视野开阔,大气磅礴,雄浑优美。视觉上给人很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镜头构图精致巧妙,用光虚实相映。每一个镜头都极为讲究,富有艺术感染力,如风扫沙飞、夕阳古堡、长河落日等画面,给人以苍凉古朴的美感。叙述张澍开启凉州清应寺凉亭、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科兹洛夫发现黑水城宝藏,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纪录片的配音厚重,旁白精彩,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故造悬念、引人入胜,使影片的内涵变得更深刻和耐人寻味。
值得称道的是该纪录片史学严谨,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史学稿本创作团队不仅梳理大量原始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还辗转数省区搜集实物资料。《神秘的西夏》打破了史料加采访的表现方式,突破了以往纪录片以大段解说词配以古旧照片式画面的传统手法,建构起史书记载、考古发现、场景还原和专家访谈的四层结构,既让观众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又为历史留下了一个注脚和探索的空间。
本片遵循纪录片客观真实性的原则,在整体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进行故事化的情节设计,使影片更具戏剧性和历史悬念。影片的每一集都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它又不是故事的堆砌,而是史料考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故事介入的完美结合,从而使观众达到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对西夏历史文化的认知。客观表达与主观介入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实现,既将西夏历史文化真实客观地表现在观众面前,又使影片在主观介入的方法中不显呆板和无趣。特别是在《后宫丽影》一节中,客观公允地表现了西夏杰出女性对国家和民族的独特贡献,摒弃了传统史书关于“后宫干政,皆为不祥”的惯性思维,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开辟了新视窗。
《神秘的西夏》紧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贡献,突出思想性、纪实性、生动性、艺术性,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生动诠释了西夏文明对中华文明不同层面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传统特质和生生不息的奥秘,播出后不仅对宁夏,甚至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都是巨大的正能量,对西夏学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这部纪录片使世人对党项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都将会有一个更丰富多彩的认识。
当然金无足赤,片中有些细节还需要斟酌,如科兹洛夫手中把玩的西夏文黑釉瓶,实为现仿赝品;西夏人建国后男子当为秃发而非披发或束发;铁箭头应为热铸而非冷锻等细节应当还原历史。
值得回味的历史大片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段玉泉
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最近在央视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这是一部让人非常有感觉的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告诉我们,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到底应该要记录些什么?
历史故事的客观讲述。故事性往往是最能吸引观众的,但似乎又与纪录片强调的纪实性相冲突。纪录片要有吸引力,离不开讲故事。善于讲故事、讲好故事,又不背离历史真实,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神秘的西夏》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早在拍摄之前,史学稿本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在收集史料、加工史料过程中就在考虑故事性、形象化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凝练,故事化的情景设计,使许多原本枯燥的内容也开始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纪录片的导演更是讲故事的高手,善于设置矛盾、捕捉细节,将故事讲述与史料解说交叉并行,投放出一个又一个看点。第六集《后宫丽影》讲的是一群后宫女人,故事分别围绕着没藏氏、大小梁太后、罗太后等几任太后展开,她们各自的恩怨情仇、权力野心以及像男人一样奔赴战场,都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矛盾和细节讲述出来,再配上生动的画面,后宫的争斗因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有些故事虽然也加入了一些想象和推测的成分,但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有文献依据的。
背景或关键材料的巧妙处理。不像《玄奘之路》,有《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以依据。西夏,将近200年的历史,正史不见专门记载。西夏史,还只是处在研究的进行时,许多事件、许多观点还处在探索之中。例如,关于兴庆府的形制,史书留下来的材料极少,考古实践中的遗迹、遗物也不多见,城墙周围的长度学术界意见也难得一致。因此,要复原这座古城,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也曾设想,影片中所要呈现的兴庆府,是随便找个地方拍一下?还是做个特效呢?最终影片中拍摄出来的城墙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引起外界更多的非议?纪录片在这一问题上显然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并不只是直接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复原的古城,而是摆出已有资料的不足、观点的不同,将摄制组特效部门实际的工作、遇到的困难一一记录出来,并让特效制作人员现身说法,如何一步一步地复原。严格地讲,这似乎不应该是这部纪录片所要记录的内容,但是这样认真巧妙地处理,带来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延续了人们对古城复原真实面貌的兴趣。
学术探索与发现的记录。对西夏王朝的认识是伴随着学术探索和发现一步步深入的,纪录片将大量精力用于记录学者的探索与发现,既呈现了纪录片的客观,又增加了一个又一个兴奋点。开篇张澍发现“凉州碑”,到伟烈误将居庸关西夏文字识为女真文字,再到二十年后戴维利亚等人作出正确修正,学术探索过程中的艰难曲折,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而活字印本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牛达生先生从《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不经意地发现了一两个文字横着排列,进而经过细致地摸索,发现了木活字不同于雕版印刷的一系列特征,从而用实物证据有力地捍卫了中国对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孙寿龄先生为了印证西夏泥活字的存在,竟然亲自烧制字模,“复活”了西夏泥活字,印制出西夏文《维摩诘经》。纪录片对这些探索与发现的记录,不亚于对西夏史本身的记录,正是因为学术界严谨的探索与发现,西夏的神秘面纱才慢慢揭开。
历史不只有故事,更有经验、教训或启示。纪录片的拍摄都有个主题,每一部分也会有一个小的主题。本片第七集《文明之光》选取了文字、经籍及印刷术这几个点,抓住了西夏文明的核心点。但影片似乎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它们之间好像还隐藏着一条暗线。西夏文字在外形上与汉字有别,内在构造规律却是汉字具有的;西夏文字书写印刷的经籍,内容实际上是汉文的儒家典籍;活字印刷则是沿着毕昇发明的泥活字之路前行。影片所要启示的,西夏无论是在文字的创制、经籍的翻译与传承、活字印刷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创造出了高度的文明,但这一文明的趋向还是在紧紧追寻汉地文化。
客观地讲述历史故事、巧妙处理部分背景或关键材料、真实地记录学术探索与发现、从历史材料或事件探索中获取经验或启示,这正是我从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中所看到的,或许也是他们所要记录的。它们是这一纪录片记录的内容,同时也是记录的技巧。
贴近真实历史的影像文献
——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杨 浣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以后,激起了观众的热烈共鸣,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从民族史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其成功的基石就在于最大程度贴近了历史的真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尊重文献记载和研究共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特质在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的脉络和印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神秘的西夏》有两条经验值得学习。一是从基本的文献记载出发。比如关于“哈拉浩特黑将军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种,究竟哪一个是较为原初的版本呢?《神秘的西夏》告诉我们说答案就隐藏在19世纪初来此探险的俄国军官克兹洛夫的日记里。二是从普遍认同的结论出发。比如党项的族源问题,过去学界是有很大争议的,有主张鲜卑的,有主张西羌的,但是近年来出土的夏州拓跋氏系列墓志不断印证着党项源于西羌的说法,这也得到了绝大部分学者的赞同。因此,《神秘的西夏》在讲述西夏祖先的历史时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西羌是党项根源的主张。再比如西夏历史上的蕃学问题,表面看来它似乎是西夏大力推行西夏文和游牧文化的机构,但是从其教授的教材即儒家各类经典来看,本质上蕃学却是传播忠孝观念,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场合。这也是学界长期以来的共识。于是,《神秘的西夏》就把蕃学教育的情况做为背景,阐释了西夏尊孔子为帝的举措。
其次是注重情景再现和细节展示。怎样让静态的物体灵动起来,呈现一段鲜活的历史,需要运用多重综合的电视手段。《神秘的西夏》在真实、严谨的基础上,通过抓取历史断面中的精彩故事或具体细节,经过艺术升华和高度浓缩,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生动地、人性的、符合情理的西夏。当然,这个故事化或者细节并不意味着编造,而是真实还原。这里可以举黑水城出土文献《黑水守将告近贴》为例,这其实是一封边关守将请求调动的书信。《神秘的西夏》通过解读文字本后的隐含信息刻画了一位含着热泪挑灯夜书的西夏戍边将军的形象。毫无疑问,这样的描述有着合理的根据。再有西夏特有的军种、兵器和科技发明,如“铁鹞子”、“步跋子”、“神臂弓”、“木活字”等等,过去人们并不了解它们的面貌和原理。这次《神秘的西夏》通过镜头的特写第一次展示了这些事物及其运行的细节甚至是原理,让人非常震撼。
第三是开放性叙事和大众化审美。虽然是历史题材纪录片,但也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神秘的西夏》采取了开放性的叙事构架,把那些没有文本记载的、没有明确结论的,暂时搞不清楚真相,或者歧义很多的历史谜团,直观地呈现出来,不去武断结论,留下余地和空间,让观众参与,让观众思考。比如西夏遗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问题,《神秘的西夏》只是通过情景列举事实,把多民族国家融合共生的道理放在观后的议论和体悟之中。
第四是认知上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纪录片必须有历史观、价值观。历史是一面镜子,关照历史就是关照现实,反映历史也就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这个观念与认知实际上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就西夏的历史地位而言,《神秘的西夏》牢牢把握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这两个思想主轴,从而给予了西夏客观公允的评价。它认为西夏是丝绸之路的维护者,是中华文明的延续者。西夏人虽然消失了,但是西夏文化及其中华情结却传承了!
《神秘的西夏》所采取的情景再现、专家访谈、文本解读等多种记录方式,和影像调查的理念非常一致。也由于它的全面系统、生动真实,所以具备了很强的史料性质。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影像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甚至是商业价值会逐渐提升,会真正称得起“珍贵”二字。
脚踏实地的印象西夏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评析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博士尤 桦
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科教频道与全国观众见面。该片是西夏学走向社会的一次阅兵,更是西夏学、纪录片艺术界集体智慧的结晶。西夏走向社会,这个在中国古代正史中消失多年的孩子,可谓一路艰辛,一路蹒跚。当它缓缓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无比静谧与恬美。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一次超越想象的视觉享受。它突破了以往只采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等进行拍摄的局限,大胆地采用了电影故事的拍摄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一幅幅色彩瑰丽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再通过充满浑厚磁性的解说与影像的完美组合,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完全融入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随着摄像头一起和摄制组去探索,去发现,去一步步揭开西夏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画卷。以往也曾有过一些关于西夏历史的影视作品,在1997版的《天龙八部》影视作品中,除了温柔贤淑的西夏公主和广招天下豪杰的西夏一品堂外,还有用吐蕃文撰写的西夏城门和一位名叫赫连铁树的西夏将领。2011年徐克导演拍摄的《龙门飞甲》里,西夏文字石碑和宝藏的传说,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尽管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不需要严格遵从社会历史,但是纪录片要对历史负责,要对传统历史文化负责。《神秘的西夏》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独特的秃发重耳这些微小细节的表现,都更加接近历史原型。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为了让“影像还原历史”,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专门设立重点委托项目,组织一支由9名教授博士组成的史学稿本创作团队,八易其稿,并请史金波、李范文、陈育宁、牛达生、聂鸿音、李华瑞等专家学者审核把关。考古学专家牛达生先生2013年12月18日在参加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史学稿本研讨会上曾指出:“过去中央电视台和宁夏电视台也做过一些反映西夏历史的片子,但都比较零散,不够深、不够全。这个本子是目前我见到的认识最深刻的本子,超越了过去任何一部影视作品蓝本,是一个成功的本子。”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一次科学严谨的心路历程。在撰写的过程中,创作团队从题目、结构、材料、理论等多个方面进行修改,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会仔细推敲,为了找出一个故事,更是查阅典籍。在撰写西夏文化教育部分时,为了在题目上追求与“以佛治心”押韵,该集撰稿人将“以儒治国”写成“以儒立国”,为此还受到一向治学严谨的杜建录教授的严厉批评。纪录片在该部分以《文明之光》为题,讲述了西夏尊孔为帝、状元皇帝、大兴教育和科举取士的场面,将儒学在西夏发展过程中几度存废、儒学与番礼之间斗争及其儒学对西夏思想、礼法改变和西夏遗民对于元代的影响等问题作了一定的展现。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将最真实、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做到为稿本负责,为西夏历史负责,创作组经常开会讨论。有讨论就有争执,尤其是在材料取舍和结构调整时,争执更是激烈。为了能够让大家围绕在符合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如何展开故事情节纷纷献策,无论是史学稿本的研究整理还是纪录片文学脚本的创作,都体现出严谨的治史精神。
一部西夏社会历史的艺术画卷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满忠
一部西夏社会历史的艺术画卷激昂面世了!一个曾经消失的神秘王国“复活”了!大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央视高端策划,史学顾问和史学稿本创作团队研究定位,拍摄团队剧本编撰和艺术创造,最终完成的一部历史大片,是在总策划、总导演、史学顾问、史学稿本创作、剧本编撰、导演、摄像、演员、剪辑、剧务等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衷心地感谢他们还原了一段沉封千年的特殊历史,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了一道空前丰盛的艺术大餐。衷心地感谢他们展现了西夏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给了我们对西夏文明再认识、再思考。
西夏虽然在宋、辽、金三国之中势力最弱、疆域最小,但其在立国的189年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中原地区的儒、佛、道文化以及契丹、回鹘、吐蕃、女真等民族文化,融合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号为“天书”的西夏文字,体现了党项民族的文化自觉;精湛的活字印本,使中国的活字印刷提前了一个朝代;闻名于世的“西夏剑”成为大宋皇帝的钟爱宠物;灵活转动、威力无比的“泼喜徒”旋风炮,元时传到欧洲,被欧洲人称为“波利徒”;丰富的西夏文书、完整的西夏法典、精美的绘画艺术、迷人的瓷器文物、独特的建筑风格,繁盛了一个特殊而文明的西夏时代,成就了大西北文明发展一段多彩的历史。《神秘的西夏》通过历史的真实的镜头,一串串、一段段、一件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给广大观众展现了一个完整而全新的西夏风貌。
中国的大历史是在华夏文明一线穿的基础上,由很多地域历史文化板块组成的,而每一个历史文化板块,都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文明。西夏治理大西北近200年中,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连通了大唐后的“丝绸之路”通道,无论在社会经济还是思想文化,都有自己的建树,成为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前奏,为大元王朝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神秘的西夏》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的高度,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勾勒了一幅全面而清晰的社会历史画面,肯定了西夏对大西北开发建设的历史贡献,给了广大观众一个十分满意的说法。
由于元灭西夏,资料毁失殆尽,元也因西夏文字障碍等诸多因素,未给西夏修史,因而使雄踞大西北近200年的西夏辉煌历史,湮灭在滚滚历史的烟尘之中。一段久远而神秘的古代社会历史,在等待一个伟大时代的文化创新者们来共同解密复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西夏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水平。西夏学研究中心,也逐渐由国外移到国内,移到宁夏,从而使宁夏的历史文化因此浓郁而厚重。宁夏银川曾是西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中国大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理应承担起解密西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重任。《神秘的西夏》正是站在历史文化哲学的高度,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打造的。她给了我们继承中的创新,发展中的思考。
《神秘的西夏》面世,是一个国家创新时代的文化展现,一个民族复兴的文化聚合,一个“丝绸之路”的古今连接。她的出彩,是一群学习西夏、研究西夏、解读西夏、还原西夏以及创新发展西夏文化的人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这些人补写西夏文明、光扬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神魂凝聚,更是宁夏创新文化产业,谱写丝路新歌、共筑中国梦的图画篇章,相信《神秘的西夏》一定会生根开花。
走向大众的神秘西夏
——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观后感
北方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 蕤
检阅中古时期的中国民族史,有两件大事不可不提:一是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回鹘被迫南下或西迁;另一件大事则是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党项民族一路高歌猛进,迁徙北上,在河套地区生息扎根,并建立了与宋辽金政权并存的西夏王朝。两个民族一南一北相向而行,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前者的迁徙奠定了西北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而党项民族则逐渐谈出了民众的视野,曾经称雄西北的西夏王朝的历史容颜也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因此落了一个“丝绸之路上神秘王国”的称誉。
近些年来,虽然西夏及党项研究的学术大厦在不断地添砖加瓦,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进步,但如何让这些看似高深的学问走进普通民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无疑就是一座沟通学者与民众、学术与艺术的桥梁。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对历史的忠实性。每一个历史断面、每一个历史情节都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一点必须建立熟读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神秘的西夏》在制片过程中对西夏出土文献和汉文典籍的记载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推断都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同时也能充分吸收学术界的西夏研究成果,并将之融入到纪录片中,从蒙古灭夏的大事件到地斤泽地望的确考,莫不体现着背后的学术提炼和支撑。拍片如绣花,处处皆用心!
当然,作为一种用艺术形式再现历史的手段,我们无法苛求百分之百地还原历史原貌。《神秘的西夏》通过充分合理的想象把零散的信息还原为一幅幅完整的历史画面或场景,犹如将残缺的一件件文物修补起来一样,考验着文物修复工人的技术娴熟程度和对器物形制的总体把握。《神秘的西夏》也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把握。例如片中通过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的一件普通西夏契约文书关于土地买卖记载,勾勒出西夏时期一对母子的艰辛生活,进而放大到整个西夏底层民众的视野,通过细节打动人心。《神秘的西夏》在关注成吉思汗、李世民、李元昊这些历史英雄的同时,将镜头对准底层的民生,对准西夏社会的边缘人群,通过小人物来叙述大历史,传递的是股股流入心田的暖流。《神秘的西夏》能将人本主义的贯穿始终,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术研究也好,历史纪录片也罢,都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体现着一个时代民众的基本诉求和价值取向。《神秘的西夏》也一样,她承载了当今民众渴望历史走进他们生活当中的美好愿望。梁启超在《饮冰室自由书》中以“传播文明三利器”为题阐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关于传播文明的三种方法即“学堂、报章和演说”。今天,电视等现代技术手段无疑也是传播文明的另一种“利器”,如此看来,当《神秘的西夏》走进普通大众,西夏王朝和党项民族不再神秘,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4714.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