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衣尚中国:锦绣之美》观后感范文精选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1-01-12 10:51阅读:
《衣尚中国:锦绣之美》观后感范文精选




该怎么去看“美”?

——《衣尚中国:锦绣之美》观后感



济源一中1817班  张栋



“让中国美给你看!”同学!你怎么看!

“看着呗!”

No!No!No!同学你要带着思考与学习之心看! 

闲言少叙,一首《画绢》送给你:

《画绢》周深

霜雪河岸轻轻飘来羽衣

我堆积心绪 在雾中寻你

你已经渐渐远去 青草离离柳依依

倾尽丹青 想要画出你

织染署中吱吱呀呀的细语

我在彩色风中重逢你

你给的眼神如玉 惊鸿一现留心底

敛墨三生 只为画出你

画那迎风舒展的你

给我讲大唐的秘密

不过信手却拈来朝夕 我听风吹雨

心随凤纹飞出天际

画那乘马信步的你

轻弹西域笙歌一曲

不过擦肩却魂萦梦系 我吟诗对句

素绢藏我真心如许

画为心印 誓言千丝万缕

耐心看完了吗?你觉得写得好吗?听过歌曲的你觉得唱得好吗?音乐鉴赏能力匮乏的弱冠少年此时对你呵呵一笑道“:我也“不造”(不知道),反正节目里看着吧也“不赖”(不错)。

的确,“美”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有些抽象并且有些晦涩。“好看”、“好听”是我们对“美”的初步乃至最终决判。于是乎,在我看来,这档节目在做的不是“美”的“列锦”,而是“美”的“塑造”,即把“美”演给你看。要让“中华衣裳文化”这匹“千里马”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专家学者这批“伯乐”独木难支,由是呼唤民众的参与。而当今大家审美却普遍缺“钙”,于是乎《衣尚中国》这剂“大补丸”应运而生。所以带着欣赏美、体会美、感受美、认知美的态度去上好这堂“美学课”吧!这应该是我们观看的第一要义!

从《菊花台》的“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到《青花瓷》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国风作词人方文山的一句句歌词让人念念不忘。而今,从有500台丝机的定州“丝帛行”,到千变万化的“蜀锦”,再到画为心印的“画绢”,这一串“锦绣”通过剧本表演、舞蹈表演、歌曲表演等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出锦绣之“美”。而综上所述,我对“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美”源于生活。方文山从“菊花残”中看到了“你的影子剪不断”,而我们通过节目从“锦绣”中看到了“锦绣河山”,所以“美”是需要载体的,载体即生活,而且“美”是需要意境来感知的,载体即工具。

最后拿主持人李思思的独白送给你我:“在历史中找寻美,在匠心中守护美,在创演中展现美。讲述服饰里的中国故事,汲取中华美学的精神滋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锦绣之美,万世不绝

——观《衣尚中国》有感



济源一中1817班 郑雨青



美是人类文明的华彩创造,而锦绣,是最美的丝绸。锦绣,有美好的寓意,可赋诗书、喻古今,甚至赞中华。锦绣盛世、锦绣华章、锦绣中华……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血脉中就流淌着锦绣之美的基因。

锦绣之美,美在历史传统,这是中华民族蚕桑丝织的记忆。

“江南多水乡,女儿采春桑。”锦,是中华传统的丝织物,“绣”是指刺绣。农耕文明时代,风华绝代的霓裳便是用蚕丝编织成的锦绣制作而成。锦绣之美中,有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唐代丝绸,也有绣上金丝、“一寸蜀锦一寸金”的华美蜀锦,亦有朴素淡雅、可寄深情的清雅画绢。锦绣,可作衣裳,可作装饰品,也可作艺术用品,它在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且蚕丝“取之天地,用之自然”,古人相信,最美丽的丝绸不需要神力,而是会诞生在每一双勤劳的手中。这也是古人勤劳朴实的力量源泉。

锦绣之美,美在文化魂宝,这是中华民族永续繁荣的生机。

古人之心,如玉比兰。他们用蕙质兰心,创造了“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艺术奇迹。从西域联珠纹到陵阳公样,从几何纹样到彩宝花纹,中国锦绣的精美绝伦,使其成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魂宝。锦绣的发展不只在大江南北生机勃勃,同样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世界各地。而今天,世界多元文化为丝绸增光添彩,同时,锦绣之美也在被不断创新与改造。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让锦绣之美不断代,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锦绣之美,美在匠人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根基。

在古代,就有在器物上刻上工匠姓名的传统,俗称“物勒工名”。同样,丝绸上亦然,它体现出的,是匠人对自己所织丝绸的自信,更体现出匠人与消费者间的坦诚相待。而如今,一代纺织人首创中国化纤产业,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用生命实现了诺言和使命,让奠基人的精神代代相承。这就是中国的匠人精神。

锦绣可以很小,小到一针一线;锦绣也可以很大,大到包罗世间万象;锦绣可以很短,短到春蚕生命的长度;锦绣也可以很长,长到绵延千古。锦绣之美,万世不绝。



看锦绣丝绸,品华夏精神

——《衣尚中国》观后感



济源一中1817班 刘俊红



一针一线出锦绣,一衣一布品华夏。锦绣山河,华夏风景独好。一部锦绣丝绸史,足矣观华夏精神。锦绣丝绸,基于艰苦奋斗的自我突破,兴于敢于改变的自我创新,盛于广阔外交的自我开放,华夏文明亦如此。

锦绣丝绸得以绵延不断,华夏文明得以传承,无不得益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优良品质。对于丝绸,古有江南水乡,用勤劳的双手,艰苦的奋斗,书写着男耕女织的佳话,有一素纸名曰画绢,在艰苦奋斗中将历史定格为永远,今天有钱宝钧的奠基人精神,为丝绸一生艰苦奋斗,培养无数英才,季国标的“要把第一手资料握在手中”,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命实现使命和梦想,至于华夏文明,钟南山,袁隆平自不必多说,李兰娟,屠呦呦也早点耳熟能详,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人物以外,还有无数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奋斗,正是所有人的艰苦奋斗,方有今天之中华。

锦绣丝绸得以兴旺,华夏文明得以振兴,离不开积极创新。

创新是所有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看丝绸发展,自古便有千变万化的蜀锦,无论是窦师论的“陵阳公样”,还是皇甫恂的“新样棉”,无不推陈出新,敢于创新,更不要说今日之丝织者,无论是化学纤维的研究,还是中西风格的大胆碰撞,在创新中将中国审美带给世界。至于华夏文明得以振兴,亦离不开创新精神,政府政策的因地制宜,变化多样,中国航天推陈出新,目标与理想不断被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不断创新,大胆中西结合以求突进,各企业进行企业改革,以求创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新的机遇,大到政府的政策改变,小到小家的局部修缮,无论是个人创新奖项的增添,还是社会对创新的重视,无不体现了中国对创新的重视,正是因对创新的重视,才得以今日之中华。

锦绣丝绸得以发扬光大,华夏文明得以被世界皆知,离不开对外的友好交往。

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对外开放,近日,更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对于丝绸的胜景,自古便有丝绸之路,更不要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更是使丝绸进一步的走向世界,从唐代启丝绸不断送向世界各处,成为西方奢侈品的代表物,近日,更是频繁登上国际舞台。中国人从不吝啬去创造美,去感受美,也从不吝啬将美语气与世界分享。一把伞,方可展现中国的日常生活场景,一个小领袖,一条小腰带,一寸布可显世间万物,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让世界感知中国的真实样貌。至于华夏文明,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还是世界一体化的创建,都体现了作为大国承担的世界责任。

瞰锦绣丝绸,品华夏精神。伟大的精神往往体现在微不足道的物体上,丝绸,不像5G一样震动全球,也不像机械化一样震动人心,但小小一方布足以展现中华魅力。



我的“小审美”



济源一中1817班  马佳怡



要我说,最后的那场大秀实在“不太美”。模特一个个画着欧式妆容,面无表情,打着以“故宫”为主题的名号,却走着欧洲中世纪的调子,且不说什么中西风格结合,就是那团团龙啊凤啊倒是和那设计师一个洋名后边加个中国姓一样让人感到俗气。我理解的“美”,就是“自然”。你看那古人对色彩的命名:月白、天青、藕荷、天水碧、秋香……皆是“同自然逼真”,让颜色不仅仅是人为的定义,而是自然本色的展现。美——自然,便要活,要生动,要惟妙惟肖,要有韵味。说那场秀无趣的首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呆板凝滞,毫无生意。而为什么“锦绣”这一不生也不动之物,却无不令人赞叹?小小衣领展示的却是整个狩猎盛况,营帐,马车,决斗的战士……还有花中套花,大花套小花的繁茂多姿、伞叶上憨态可掬的生活场景……哪一个不见生动?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这样形容敦煌:这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敦煌之雄浑,锦绣之细腻,我都不曾亲身欣赏领略,但仅凭视频中那一帧帧画面,都难抵那喷薄流动着的生的美丽。

其次,那场秀不太美,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秀场的不大搭配,让人看来就好像是一场促销展,每一丝灯光都那么格格不入。这就好比现在流行的汉服之类的装扮,拍拍照,参加参加漫展到挺合时宜,但将此当作日常,便“格格不入”了。一美人,衣带飘飘,本是清风送香,明月相伴……如今却是拥挤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楼群中,机车轰鸣,尘土飞扬,实在是煞风景(煞美人的风景)。这般不和谐,看来是难生出美感呐。但是,科技的光影处处交错,古色小楼并非常见,难道就这样让汉服、锦绣成为衣橱里的焦点,“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种束之高阁的存在倒不如不存在,因为迟早会被人们遗忘。因此,这里势必有一种新的方式,古典元素与现代时尚相融合,让我们在高跟鞋的锵锵中体味快意清风。

三毛曾写过这样的场景:一群男女衣冠楚楚,谈笑着走来,在《蒙娜丽莎》的画前“驻足”两秒,赞叹一声,谈笑着离开。倘若我站在《蒙娜丽莎》面前,我又能看懂什么呢?她的笑怎么了?为什么是个谜?她端正地坐着,美在哪里?我不得不承认,我看不懂。现代诗歌难懂(我觉得),散文难懂,它们需要我们琢磨琢磨再琢磨。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是呼吁我们慢下脚步去发现美,追随美,也是告诉我们要去慢慢理解美,体味美。我们现在的审美,还停留在一种“跟风”状态,一时流行什么,我就觉得什么好看,并没有自己真正的对美的选择。而《衣尚中国》,一个“尚”字,传递出了一种怎样的自信与坚守。在更迭不断的潮流中,我们要看的见锦绣的美,看得见传统文化美,更要相信它们的无可替代与生生不息。



岂曰无衣,锦绣为裳

——《衣尚中国·锦绣之美》观后感



济源一中1817班  陈启政



美,是人类文明的华彩创造。从远古时期的兽皮遮羞,到先秦时代的正色间色,再到汉唐盛世的霓裳羽衣,华夏子民对美的追求从未止步。可以说,华夏文明延续了多久,我们对美就追求了多久。我们总是在追求巅峰,但又总在超越巅峰。

丝绸华服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生产丝绸,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丝绸的历史远不止史书记载的两三千年。无论是汉代马王堆古墓出土的丝绸衣物,还是楼兰古迹出土的衣物,尽管破碎,尽管脏污,但轻薄的面料,奇特的花纹,所有特征无一不在诉说着在两千年前,丝绸的技艺已堪称精湛,绝不输于现代制品。而伴随着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我们也可以惊喜地看到,丝绸早已享誉世界,哪怕是一把丝绸伞也受到赞誉。中国的影响力,早已扩大到世界范围。直到今天,在现代衣物种类如此繁多的境地之下,由丝绸制成的传统服饰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更加繁荣。一阵又一阵的“古风热”和“汉服潮”,正在默默地告诉世人,汉文化仍在延续。

丝绸华服种类多样。唐代大富人家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每日纺织各种格式的衣物、日常用品等种种丝绸制品,为众人所知。其实,何明远的定州丝绸只是众多丝绸中的其中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远在四川的蜀锦。其传承者窦师纶、皇甫恂不断改进原有技艺,最终创造出一绝。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域连珠纹,华丽的陵阳公样,优雅的新样锦……当来自传统的丝绸与来自他处的纹样融合,因创新而碰撞出的火花经久不息,余温直到今日。不同于广袤的北方和秀丽群山连绵的蜀地,一向给人温润细滑之感的江南水乡也有其独特的锦绣文化,就连读书人也有着专属他们的素雅的画绢。泱泱大国在历史之河中前行千年,也正因其可以承载多元的文化而有今天文化大繁荣的局面。

丝绸的传承仍需后人接力。丝绸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也许在半途曾险些消失,但是它足够幸运,因为总有人愿意接下接力棒。第一代纺织人曾远渡重洋,学习西方的纺织,助力中国的化纤产业发展。但是让他放不下心的,仍然是丝绸。好在,第二代纺织人出现了。作为东华大学的前任校长,季国标先生依然秉持初心,制造出了风靡一时的“的确良”,并将初心继续传承下去。第三代纺织人出现了,第四代纺织人接力了……看着这些有着高远志向并立志做出高科技的衣物时,我不禁感慨,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正是因为他们愿为此付出自己的年华,传统才能被传承下去,让文化依旧流淌在华夏子民的血液之中。

巍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历史的风韵相伴,和未来的时尚同行。有了创新,中华民族的美就有了传承的道路。岂曰无衣?锦绣为裳。



于锦绣中赏美



济源一中1817班  原成可



还记得年少时,我的QQ标签曾是:锦绣年华,回忆如此不堪。那时虽不懂锦绣是什么东西,但是锦绣带给我的温馨感却驻足心间。

什么是锦绣?“锦绣”,可以赋诗书、喻古今,赞中华,可以很短,短到一个蚕宝宝的生命,又可以很长,长到可以绵延千年的文明。锦绣简直是一本活着的“史记”你虽然看不到那个时代的战事纷纭,却可观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

于锦绣中,领略衣尚中国之美。

美,是人类文明的华彩创造,可以说华夏文明延续了多久,我们对美的追求就执着了多久。而对于锦绣我们更是执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锦绣的残只片角中领略衣尚中国之美

从粗布短衣到中山装,从长袍到燕尾服再到西装革履,时代在变,对于衣服的崇尚也在变,但对于锦绣的喜爱,在国人心中却一直未变,锦绣就像是国人心里的蚌,在坚实外壳的保护下,这颗珍珠在慢慢孕育。

于锦绣中,领略国货崛起之美。

还记得剧中朱广权扮演的何明远,何大人么,在历史上他可是真正存在的。《朝野佥载》曾言:唐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远年老,或不从戎,即家贫破。及如故,即复盛。何明远靠着五百台织机,大量生产制造锦绣,并与胡人进行交易,因此其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国货崛起的有力推手,在推动锦绣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将中国的锦绣文化带到了国外。倘若他生活在当代,他与李子柒,阿木爷爷又差多少呢?于当代,锦绣虽不再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但不时的汉服热,锦绣热却仍带给我们欣慰。

与锦绣中,领略古今变化之美。

美,从历史延续到今天,让我们共同期待锦绣的华彩诞生。在《衣尚中国》中,我们震撼锦绣穿越千年与我们相遇,我们感慨当现代与锦绣碰撞产生的新风格。我们惊喜岁月从不败佳人的同时也没有辜负锦绣。顺着锦绣的一针一线,我仿佛穿越了上千年,我看到衣带翩翩的仙子裹着锦绣乘风飞过,我看到身着蜀锦的黑发小生从远方走来。在锦绣由古到今的千变万化中,领略着锦绣的古今变化之美。

你以为锦绣之美只能在纸上观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古装街舞《千变万化的蜀锦》,将“千变万化”做为蜀锦和街舞之共性,将古装、街舞、蜀锦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三元素熔炼于刚劲爆燃的歌舞之中,中国古典服饰纹样之美,如烟花般在舞台上燃放四射。

童年快乐之《锦绣神州之奇迹游》有着这样的歌词:少年游啊游,潇洒轻狂不知愁,看神州锦绣,锦绣神州。锦绣之美更在其意蕴之美。《看花四绝句》中司马光曾言“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在锦绣美好的意蕴中尚美。

锦绣啊~洒落人间,温暖人间,美好人间。



衣尚中国 锦绣中华



济源一中1817班  李乐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本期的《衣尚中国》讲述的便是锦绣中华的故事。

《衣尚中国》让中国美给你看。围绕“锦绣”一词展开,参观了河北、巴蜀、江南锦绣文化,让我明白锦绣取于万象,装于万象,而这其中离不开一类人的奉献——工匠人。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不谦虚地讲,中国匠人造就了一部匠品辉煌史。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高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中国企业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体现。时下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都再说德国、日本,这正如两千多年前世界痴迷于追逐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样,人们对于匠品价值的认可从未改变。

锦绣之美,锦绣中华。锦绣五千年华服之美富丽堂皇,锦绣五千年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古时盛唐丝绸名誉四海,今时华夏锦绣名满九州。下丝绸冀蜀江南,上锦绣挂北斗天星;昔日丝绸与江河同流四海,今朝锦绣与星斗共耀九州。美哉我中华锦绣似满天星斗闪亮,壮哉我锦绣中华如滔滔沧海无疆!

衣尚中国,锦绣中华。古人云:“华是一种气度,一种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一个人,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今天中国汉服的兴起绝不是偶然。不同的民族服装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直接标志。当今汉服文化热潮绝不是流星划过天际的一时惊艳,汉服文化理应被继续传承,被发扬光大,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见辉光,我们应继续保留这千年瑰宝,让它时隔千年依旧闪闪发光。

范迪安说“审美能够唤起我们对历史的敬仰。”锦绣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传承了华夏文明,同时也兴起了中华民族,人们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不断发现美,创造美,让美不断流动,不断断继承,华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美,从古代到现代,她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但没有变的是人们对于美的理解,我们要把美带向社会带向生活,让大家一起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中国服装有着和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一样的演变过程,由简单到繁杂,从兴衰再到崛起,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行 ,从远古到近现代,一代代人在通过各行各业,复兴伟大的祖国,今日之我们也应为复兴中华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



锦绣与审美



济源一中1817班  李忠远



锦绣与原意是指花纹色彩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其实,拆开来看,锦是指丝织物的一种。在三色以上纬丝织成的缎纹地上织出的绚丽多彩、古雅精致的花纹织物。有库锦、蜀锦、宋锦、云锦等。而绣是指用彩色的线在绸、布上织出花样、图案或文字等。(以上均摘自百度百科)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字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丝织物,一个是在织物上的图案纹样,所以它们很自然的就组成了一个词:锦绣。而且这个词中的每一个字都不仅蕴含着中华的特色,还包含着美好的意蕴。因此它也很自然的成了第一期《衣尚中国》的主题,让我们从锦绣开始,理解中国的美。

随着电梯的缓缓下落,主持人李思思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为我们介绍锦绣的起源、发展和鼎盛。我们首先了解了“锦绣”何以代表中华?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有着霓裳羽衣的传说,更有着绫罗绸缎的华丽,是中华锦绣的第一个巅峰。那时不仅有河北胡商何明远的锦绣大厂,也有敢于推陈出新的寸锦寸金的蜀锦,还有贫穷书生的朴素画锦,更有江南水乡的柔情锦缎。(说实话,看了这么多,可能是因为我没什么欣赏美的眼睛吧,我甚至觉得单纯的看电视这件事情就比视频中的锦绣要美上不少。毕竟审美是个玄学,但了解知识还是可以的。)接着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科普大神)赵丰,用深入简出的语言,从“锦绣纹样之美”、 “历代锦绣的产业规模”、“锦绣之美背后的匠心精神”三个方面切入,带来一场生动而富有内涵的“锦绣知识讲座”。

再后来,东华大学副校长陈南梁带领数位东华大学的师生做客节目现场,讲述了中国服装生产的现代化,进一步加深了视频的科普价值,我们还算比较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化纤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强大(毕竟从0.1%的占有率到70~80%的近乎垄断确实是这的飞跃)。每一代发展的奠基人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分别是第一代纺织人代表钱宝钧先生(开辟新天地的大佬之友)、第二代纺织人代表季国标先生(以生命健康换祖国发展的中国脊梁),以及现在的第三、四代纺织人们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拓宽知识面,有用的点和素材)。

到了最后,也是槽点最多的地方。(个人观点)创演大秀真的有点辣眼,可能是我欣赏不了吧,我能非常明显的感知到劳伦斯·许渴望将中国锦绣与西方时装有机结合在一起,但它却是有点太超前了,或者说有点太突然了,虽然说在看到节目组有一引入新一代的研究方向(提到了时装),就感觉到他们可能会在后面安排一些关于时装的东西,但猛一下搞了这么大一场秀,确实还是有一点出乎意料的(或者说是难以接受吧,毕竟那种高阶审美不是一朝一夕能得来的。但央视希望提高国民审美水平的初心还是好的。)像央视发的这种大型审美节目,要照顾到全体的最佳审美体验,显然是不大可能。他们只可能尽可能的去照顾到大部分(即审美水平中等)的人。当我们觉得他的美不大行时,可能是我们的审美已经有些落后了。总之,虚心沉淀自己,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积极的跟上时代,引领时代吧!



用锦绣秀出最美中华



济源一中1817班  李梓檬



央视综艺频道《衣尚中国》“锦绣之美”,诠释了中华儿女对服饰纹样和手工艺技巧的极致追求,而外界正是因“锦绣”一词本能的把国人形象与之结合在一起。

“锦绣”何以代表中华?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有着霓裳羽衣的传说,更有着绫罗绸缎的华丽,是中华锦绣的第一个巅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也为我们讲述了丝绸的发展历程。

历朝历代、全国各地有着特殊地域特色的设计、创造和发明。

吉祥寓意的图案图腾是中国审美独具魅力的标志,锦绣凝聚了中国审美的极致呈现,它取灵感于世间万象,又用丝线装扮了万象世间。

美是潮流更是匠心的传承。每一个生产者在古代“物勒工名”责任制的管理下,最骄傲的就是能在丝织作品留下自己的名字,一件顶级手工艺品上会完整记录下每一个环节参与者的分工名单,这大概就是中国最早的高级定制的匠人理念。

四代纺织人身兼时代任务,从无到有科创面向未来。

从古代走向近现代,中国的纺织业有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东华大学的副校长陈南梁讲起纺织人的故事如数家珍。在1950年全国化工会议上,第一代纺织人代表钱宝钧先生毅然提出了迅速发展国内化学纤维工业的主张。他还意识到,要发展化纤工业,必须教育领先。为此,他于1954年与化纤专家方柏容教授联名上书纺织工业部,建议在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创办第一个化纤专业,当年获批并招收培养一批化纤人才,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化纤人才短缺问题。

钱宝钧1935年考取“庚款”留学英国,1937年获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纺织化学系硕士学位,这个经历“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心里无时无刻不惦念着解决六亿人口的穿衣困境,第一代纺织人就像是在一片荒芜的大地上,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1952年,华东纺织工学院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走向了前列,以季国标为代表的第二代纺织人担起了行业发展的职责,出国学习化纤技术,回国后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后第二代纺织人发起了“的确良”新风潮,解决了棉花产量不足的难题,引领了精神小伙的时髦风向,让纺织品产量实现翻番,开启了“取消布票”的新时代,从此改变了中国人的穿衣方式,让中国人实现了穿衣自由。

陈南梁先生作为第三代纺织人之一,将目光投向了浩瀚的宇宙,将纺织技术与航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纺织品特性柔软、经编结构稳定可收展,可以做成卫星天线反射面,还可以做成阻隔辐射的防护服,穿上这件衣服就是现代版的“金钟罩铁布衫”。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看到了锦绣的未来美,科技更迭不会在中国断代,纺织人正努力走向各行各业。

从五千多年前,中国人驯化野生桑蚕,织造丝绸开始,锦绣便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紧密相连,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锦绣之美

——观《衣尚中国》有感



济源一中1817班 苗雨佳



锦绣,作为凝聚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极致作品。我们惊艳于锦绣服饰之美,更惊叹锦绣被时光洗礼却熠熠生辉的美。它取灵感于世间万象,建筑壁画、人物美景,又用丝线装扮了万象世间,是中国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到达,又不断超越的巅峰。

锦绣何以代表中华?唐朝孔雀罗、彩帛铺、夹绿绫这些珍贵的丝绸;“江南多水乡,女儿采春桑”的江南丝绸产业,蜀地书生的画绢……有繁复华丽,也有朴素平淡;不仅作用于服饰,还可作用于画绢……锦绣代表着中国织锦工艺的最高成就,是刻在我们身上的文化印记。喻美好,送祝福,更与“河山”、“中华”等恢弘字眼紧密相连。这足以代表中华。

如此珍贵的锦绣,何以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代纺织人通过艰苦卓绝的接力让国人从“穿得上”到“穿得好”,把锦绣从地面带到太空。曲高难免和寡。在锦绣大师们看来,中国的锦绣文化要长远传承下去,必须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优秀的锦绣工作者要懂得美术基础、光影学、结构学等众多知识。以蜀绣为例,掌握锦绣的技巧,动辄需要数年时间,而且完成一幅好作品也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这边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同时传承锦绣同样需要创新。固守老规矩,老样式,不看清时代发展的潮流,终会被时代抛弃。因此锦绣的传承需要锦绣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与创新进取。

整部纪录片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物勒工名”。制作锦绣的工匠们把自己名字绣到其作品上,这是对自己记忆的自信,也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就像以前国货被国人所看低,不敢明目张胆的标明自己;而今国货崛起,中国制造已经能骄傲地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如今的锦绣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今,世界已认识到中国锦绣之美,各种国际大牌纷纷将锦绣运用到其产品中。世界也逐渐学会欣赏锦绣之美,感悟锦绣所代表的工匠精神。锦绣,在视觉上也许不符合现代时尚的审美显得很土,但锦绣上美轮美奂的花纹构造,何尝不是一种中华民族悠远深厚,经岁月磨练后的美。时尚不断的轮回,一种潮流不断的被一种新的潮流所取代,而中华传统的锦绣经得起时光荏苒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早已超出丝织品本身。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2205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