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2-20 10:09阅读:
次
《六姊妹》里的灯火,照亮了乡村教室的窗棂
当《六姊妹》的片头曲在妈妈的老式电视机里响起时,窗外正飘着淮南冬日的细雨。剧中人好看的布鞋,让我想起读小学时第一天踏上通往学校的那条泥泞的乡间小道,妈妈亲手做的布鞋上沾满泥土的模样。剧中人捧着搪瓷缸喝水的声响,让我想起读师范时教室里那些缺了口的、掉了瓷的各色搪瓷缸——它们的主人,此刻正在淮南的各中小学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而此时,我批改的作文本里,我的学生用稚嫩的笔触写着“我的妈妈像六姊妹里的大姐”。
一、讲台上的守望者
剧中大姐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的剪影,叠印着我办公桌上堆积的作业本。1998年秋天的那个雨天,我举着油纸伞挨家挨户劝说辍学女童返校的场景,至今仍在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还不懂,为什么总有家长说“女娃认字够用就行”,就像剧中二姐的婆婆执意要她放弃夜校。如今在明亮的教室里穿着校服的女孩们不会知道,她们的课桌下,垫着多少代乡村女教师用粉笔灰写就的坚持。
二、田埂上的文化密码
当剧中人用淮南土话喊“回家喝糊嘟”时,我想起了十几年我的一个学生——坐在教室后排的小丽,她奶奶每天送午饭的铝饭盒里,总装着热腾腾的玉米糊和一点腌菜。每当剧中提到“油滋啦”,那熟悉的味道仿佛瞬间飘入我的心头。小时候,总是盼着妈妈熬猪油,剩下油滋啦就是我们兄妹四个的美食了,撒上点白糖,真是人间美味!这道家乡的特色美食,是母亲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我突然明白,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方言,才是淮河岸边最鲜活的语文课本。
三、时光里的蒲公英心灵
二十多年以来,我目睹着乡村教室的变迁:漏雨的瓦顶换成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再换成崭新的教学楼,黑板上的粉笔灰变成了电子笔的荧光,再到电子白板智慧课堂。当年那个因交不起学费躲在草垛后的女孩,如今已是镇上学校的老师;曾经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村支书,现在逢人便夸孙女考上了师范。就像剧中五妹最终穿着工装走进车间,我们村小的姑娘们,也终将带着淮南女性特有的柔韧,把根须扎进更辽阔的土壤。
暮色渐浓时,我常倚着教室的门框,看放学的孩子们像蒲公英般散入炊烟袅袅的村落。学校门前新修的大马路伸向远方,却带不走这里绵延千年的温情。《六姊妹》里流淌的何止是一个家族的故事?那分明是淮河两岸所有女性共同谱写的生命长诗。而我的讲台,恰是这首长诗里一个温暖的注脚——当明天的晨读声再次响起,那些在作业本上认真书写的身影中,定会走出新时代的“第七个姊妹”。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30681.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