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我的阿勒泰》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05-30 08:18阅读:
《我的阿勒泰》观后感

最近《我的阿勒泰》小短剧与书籍火了,一共8集,这部短片是李娟的原著《我的阿勒泰》改编的,这是一部展现了牧场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融,守望相助。风格质朴清新、人物鲜活,生活气息浓郁”很暖心,很治愈人的一部电视剧。

我这两天终于把《我的阿勒泰》电视剧看完了,我一直不喜欢看电视剧,我好多年没看电视剧,尤其是情感剧,其实也不是讨厌有爱情线的电视剧,而是不喜欢一意孤行的恋爱脑,因爱生恨的男配女配,为爱飞蛾扑火的男主女主,以及缠绵的情感纠葛,争的毫无意义。

我在一个采访李娟的文章里看过她的情感史,谈过几次恋爱,最终孑然一身,她的爱情观是我所喜欢的,不纠结、不将就,自由自在。

然而,我会把这部剧看完,是因为我想多了解作家李娟,另外这部剧是央视推荐的,我觉得央视推荐的还是值得一看的,还有想多了解一些新疆的人文景观。

这部剧讲述了心怀文学梦的李文秀在城市打工受挫后回到家乡阿勒泰,在与母亲、奶奶、哈萨克少年巴太以及当地人们相处互动过程中重新思考生活和寻找自我的故事。

该剧的“赛博吸氧”有着两重含义,首先电视剧中的画面对阿勒泰自然风光和哈萨克民族人文风情的细致捕捉。这让我想到了读书时学的一篇课文《桃花源记》,给身处城市喧嚣中的我们一隅“桃花源”般的休憩之所。

二是人物本身所传递出的宁静又强大的精神内核与生活哲学,回应了浮躁焦虑社会中内卷窒息的人们一些反复内耗却不得不直面的命题,是一剂关于自我寻找与和解的良药。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选择告别横店和绿幕,走进北疆黄沙戈壁和广袤草原深处,侧耳倾听哈萨克族人民的心声和思考,认真书写他们对自然、生活与生命的敬畏、热爱与深情告白,最终以出色的成绩交上了一份关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动人答卷。

影片的开头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李文秀去参加刘老师的讲座,在讲座上她问了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小就喜欢写作,我想成为一名作家,但我不知道写什么才能成为一名作家。”

老师回复说:“一般来说大部分作者,之所以写作是因为她们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和很明确的书写对象,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话,我感觉的你的年龄不大,你应该先上学,以后再说,如果你不打算上学,就要写作,那你试着从自己的生活写起,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这也许是因为我从2021年10月开始自己的写作之旅,产生了一些共鸣,但我没有想过要成为作家,我只是想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生活,成长,用文字与有缘人一起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把时间定格在自己的文字里。

也许是去爱、去生活、去体验,去受伤,这种真实而又细腻的感受,本就是一种动人的存在。去爱,不仅要爱人,还需要被人爱,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爱与被爱。去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一直处在生活中。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去受伤”。受伤,是听上去就要避之不及的事情。为什么作家单独强调了“去受伤”?我想,这其中的意味正如杜甫诗中“文章憎命达”所言相似。

我觉得能够成为作家的人,必然有着与普通人不同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而在顺境中长大的人,很难迸发出更深度的思考和更玄奥的人生道理,反而是遭遇过困境的人在文学上的成就更加非凡。

我每次读史铁生写的《病隙碎笔》,都有深深跪拜的感觉,读他的书需要深度思考。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的史铁生经历了多大的痛苦,但是从他对人生、对生命、对人性的探索来看,当时一定遭遇了普通人未曾遇到的状况。

他如同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从身体的苦难中蜕变出来,幻化成一只自带精神光环的雄鹰翱翔在文学的天空里。他的身心有多痛苦,他的文学就有多酣畅淋漓。

他的身体受了伤,却在精神上追求解脱。他受到了物质的禁锢,却得到了精神的放飞。我们永远无法体会他吃过的苦,同样,也永远无法企及他的精神高度。

所以,每一次读他写的书,我都顶礼膜拜。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他的话,读到泪目,读到热泪盈眶,读到灵魂深深地震颤……或许,作家的宿命就该如此,总要过一些艰难的日子,经历一些不顺的过往,然后在痛苦中思考,在思考中迸发出新的灵感。

而我们不是作家,我们这些浸润在生活里的普通人,我们这些也会受伤的普通人怎么办?我们可以称为生活的记录者。即使那些微不足道的,不值一提的小事,也可以记录下来,从每一件小事中去修炼自己的内心。

李文秀在城市工作屡屡碰壁,回到新疆和母亲张凤侠,一同经营一家小卖铺,她的母亲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反常规、豁达洒脱、极具原始生命力的女性。

别人在她的小卖部赊账,但她从不催债,欠债人说自己没钱还债时,她也只是笑嘻嘻地说“你是债主你说了算。”无论是写作还是去夏牧场,她一直支持女儿做自己喜欢的事,女儿在外也不操心,因为她知道女儿有自己的生活轨迹。

在张凤侠的身边,李文秀学到了诸多人生哲理。文秀因为丢了奶奶而自责,张凤侠会告诉她,“我也会弄丢她,再捡回来就好了。”

在文秀说:“妈妈,我虽然笨手笨脚的,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母亲的回答让很多人泪目:“什么是有用的人?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草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用,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自由自在的。”

俗话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当有一天你把所有做的事都做完时你会为自己感到吃惊。相信自己,任何人都不能定义你,只有自己定义自己。

文秀翻账本时,意外发现村民欠了不少钱,于是跟张凤侠商量,自己负责去村里要账,作为重返县城写作的资金。在要账过程中,文秀也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对这里的生活有了新的领悟。

她想找村民江布尔要账却认错了人,最后还是张凤侠平息误会,这时文秀才知道,很多账是要补回来的,江布尔用的货物交互的方式:张凤侠会拿江布尔的刺绣到镇上卖,江布尔来小卖部只需要挂账。

这让文秀发现了,这里人与人相处的方式:“这深山的社会看似远离现代的文明秩序,实则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能互相需求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却也是足够的。”

文秀还遇到了哈萨克族勇敢帅气骑马少年巴太,巴太的哥哥木扎提欠了小卖部两千多元,直到母亲来寻她,文秀才知道,巴太哥哥因为酗酒在寒冬被冻死,而卖酒的正是母亲。

生怕巴太一家找自己算账,母亲拉着她急忙从巴太家中离开,巴太却骑着马追了上去:不是追究卖酒的事,而是把骆驼拿给他们抵账,因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木扎提去世后,妻子托肯想改嫁却遭遇家人的白眼,但如果她改嫁,老人是不会同意他把孩子带走的。也因为哥哥的去世,巴太被要求放弃把伊犁天马培育世界上最好马种的梦想,回到牧场“子承父业”。

在男权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她会因为没钱而委屈生气丈夫和巴太老是忘记给她买一个搓衣板,但是面对着周围的指责和反对,她敢于作出带着孩子改嫁的决定。

然后就是人人称道的澡堂名场面,它无疑刷新了人们对女性视角下影视创作的想象。

澡堂里昏黄的灯光,氤氲的热气,杂乱的衣服,有玩着拨浪鼓的小女孩,有帮忙搓背和闲聊的女人,还有安静思考的老人,最后大家合唱哈萨克族颂歌时仿佛有圣洁光环萦绕,画面所及的群像是坦诚而温暖,宁静又富有生命力。

镜头语言证明了女性洗澡的拍摄不只有从下至上的凝视手法,澡堂的特写和女性肌肤的裸露并不服务于色情和性暗示,女性本身应该被还原为纯洁而富有神性。

看到澡堂这里,我想起之前读大学时,认识一位广东体校柔道的女子,有一次周末,从我学校坐车到她们学校玩,我在她学校住了一个晚上,她们学校只有在澡堂洗澡。

我从没试过在澡堂这样的环境洗澡,虽然大家都是女的,但我还是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只好等她们所有人洗完澡,自己再去澡堂躲在一个角落中洗澡,我还记得当时灯光比较暗,空旷的大澡堂只有我一个人,还是有点害怕。

另外,文秀她奶奶说,写作能当饭吃吗?文秀问她奶奶:“奶奶你为什么喜欢看武侠片”。她奶奶说:“每次看武侠片就想着自己是片里的人,正在闯荡江湖,浪迹天涯,想着想着就不觉得苦了。”

文秀说,你看,我写文章也一样,每次拿起笔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特别有本事,就像那些江湖大侠一样,她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觉得特别自由。

我也一直觉得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好坏,只要我想写就把它写出来,不要顾虑太多,也不要怕别人笑话,即使没人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发泄,对于缓解自己的情绪有好处。

巴太的父亲苏力坦是传统哈萨克游牧民的代表,不会汉语,学摩托车会摔下来,希望巴太跟他一起留在草原放牧,总是偏执又固守传统。或许在电视剧前期我们还不太能理解他的暴躁和不可理喻的反对。

但当他说出:“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的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都开着车走公路,你也不想放牧。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

我们似乎能慢慢感受到这位老牧人话语中流露出的落寞和孤独,理解这位坚守阵地的将军为何不愿摘下自己的佩刀。

所以如何调和好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的秩序冲突,让少数民族能自主选择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仍能保留民族的历史传统以及自我的独特性,这是《我的阿勒泰》留给我们思考的时代命题。

面对不同民族或群体文化的差异,它给出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是你不能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的相处原则,这是一种秉承着平等、尊重与去优越感的文化交往观,也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明互鉴应该秉持的价值理念。

在这部剧里我很喜欢马伊琍扮演的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她原本是一个汉人,因为援疆来到新疆,在阿勒泰扎根,丈夫死后,她凭着一个流动的小卖部,独自支撑起一个只有三个女人的家:奶奶、她和女儿。

她就像一株野蛮生长的杂草,随便扔在这片荒芜土地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顽强地活下去,她以她独特的处事方式,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很多人都喜欢她身上的松弛感,乐观,开朗,从不内耗,世间就没有她放不下的事情。

她唯一放不下的,是她的丈夫,文秀的父亲,丈夫走了5年,她在心底放不下五年。直到她在“仙女湖”旁边“捡到”饿晕的男子李明亮。没有想到,这个男人就是当初文秀在乌鲁木齐打工被开除时,他去替她要回300元遣散费,却只给了她100元的男人。

精明一世的张凤侠不顾女儿的反对,和他住在了一起。也许,她就认定这是丈夫冥冥之中在保佑她,给她送来了第二次爱情。没想到,最后拿着她辛辛苦苦收集来的野生木耳和手工肥皂,借着替她进城去卖的机会,跑路了,还顺走了奶奶的玉石挂件。

在他临走之前,她好像有某种预感的,但善良的她选择了相信。只是含泪告诉他:不管你回不回来,你都不要和那些非法挖虫草的人混在一起。牧民们也知道她上了这个男人的当,都自觉不收她的工钱,但她执意要还上。这么好的女人,李明亮也狠得下心,欺骗了她,真的很心疼她。

好在,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自带一股侠气,她只云淡风轻的一句:男人嘛,跑了就跑了,再找一个就是了。然后,该干嘛,还干嘛。

众望所归,执着于写作梦想的文艺女青年文秀,和善良帅气、精于骑射的哈萨克男子巴太终于在一起了。当看到巴太虽然有点不好意思,却又那么直截了当地表白,看到文秀略带羞涩,却又毫不做作地点头同意,觉得他们的爱情真的好甜蜜,好单纯,不扭捏。

在古尔邦节,巴太执意要把自己最爱的马“踏雪”让给文秀骑。踏雪是巴太在马场饲养的最心爱的马,品种很珍贵,因为受了伤,巴太趁着这次回家,把它带回夏牧场养伤。

文秀发现了那个“卷货逃跑”的李明亮,竟然厚着脸皮出现在这里收购虫草,脖子上还戴着奶奶的玉佩吊坠。在这里,剧中并没有明确说这个玉佩值不值钱,也许它是值钱的,也许它就是一块绿色玻璃。李明亮钻了这个空子,偷走了玉佩。

但它是奶奶的心头宝贝,能给奶奶带来快乐,所以文秀不顾母亲反对,执意骑着踏雪去替奶奶追讨回来。结果意外发生了,踏雪受惊,载着文秀一路狂奔,最后文秀被颠下了马,脚被马镫套住,人倒在了草地上,被踏雪拖着越跑越远。

眼看如果踏雪再停不下,那么文秀的生命将危在旦夕,一边是心爱的姑娘,一边是心爱的马,怎么办?巴太趁着冷静地取下背上的弓箭,拉箭,瞄准,射击。踏雪倒下了,文秀得救了。

为了减少踏雪的痛苦,巴太抽出刀,亲手结束了踏雪的生命。随后,他又亲手割下踏雪的头颅,用哈萨克族人传统方式,来祭奠自己最心爱的马。因为巴太爱踏雪,就犹如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一瞬间,满屏红色,巴太仰天长啸。隔着屏,都能感受到巴太失去挚爱的那种痛。

踏雪死了,文秀很自责,如果不是自己任性骑马去追那个“白眼狼”,踏雪就不会死。看到巴太割下踏雪的头颅,她心如刀绞。巴太的心碎了,文秀的心,也碎了。巴太没有责怪文秀,他一句话也没有说,独自离开了牧场,也离开了她,回到了他逐梦的地方——养马场。

文秀去找他,他不在,他去了一直就想去的青岛学习。两个恋人就此分开,文秀哭了,哭得撕心裂肺。哭完之后的文秀,擦干眼泪,离开家乡,继续逐梦。

她成为了编辑部的一员。她去了很多地方体验生活,将生活转换成文字。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作家,她的书出版了,遗憾的是,3年,两人一直没有见面,也没有音讯。

难道,她们的爱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三年后的春节,文秀回家,买了三个烟花,母亲邀请牧民都来观看。在放第三个烟花时,一个青年出现了,他就是消失了三年的巴太。巴太回来了,他剪短了头发,依然帅气,文秀看到他,笑了。

结局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两人见面后会发生什么?三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的东西,他们是否还能重新在一起?但又很温暖,也很治愈。

这部剧的开篇与结尾是呼应的,结尾时,有位作家问李文秀,在夏牧场经历了什么?她想了想,一字一句地回答:“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也伤害了别人。”

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千忧万虑皆源自我们的内心的混乱。而认真生活,就是繁杂困局的出口,也是治愈内耗的良药。很多时候,你纠结的事情或许并不重要,你担忧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你焦虑的事情也总能顺利解决。

消耗你的从来不是外界的境况,而是你给自己设置的精神牢笼。以后的日子里别再自我折磨,放下对人事的杂念,卸下那沉重的枷锁。

看完整部剧被治愈了,我更明白为什么外婆、爷爷都特别喜欢自己呆在乡村里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部剧所描述的生活是作者所向往的生活,也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我知道剧中的生活与作者实际的生活是有点出入的,因为我从开头就感受到了作者温暖的生活带有一丝悲伤,她把所有的悲伤都藏了起来。

作者的文字是充满了灵性与敏感。所以看这部剧都在流泪,我从文秀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低谷期时,直到有一天,一位很好的朋友对我说,最近你的笑容中带着一丝忧伤。

这才让我意识到不管我多么不想给他人带来忧伤,不管在别人面前怎么展现自己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简单,纯真的笑容,他人还是感觉到,看得出自己隐藏的忧伤。

我很喜欢新疆壮美的自然,纯洁的爱与温暖的生活,换句话说是像古代的诗人一样喜欢归隐田园生活。充盈天地之间的美好,这是阿勒泰的美丽,更是新疆的魅力。

写到最后:我觉得这部剧“去爱去生活去受伤”是贯穿《我的阿勒泰》全剧的价值信条,鼓舞着人们勇敢去追求爱与痛,努力去充实生命的层次与厚度。

每个人何尝不是都在追赶时代,也在发展洪流中寻找心中的彩虹布拉克,当成长的阵痛撕开生活的真相,岁月苍老让人难以再去理解一些与少时截然不同的思想,我们要相信内心会留下自我最坦诚的答案。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2840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