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8-12 06:07阅读: 次
《琅琊榜》剧评:魂归赤焰,风起长林
《琅琊榜》以权谋剧的题材出现在大众眼前。可以说当年播出的时候让人眼前一亮。
历史剧本身就是小众题材,历史权谋剧就更加冷门,且对编剧叙事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要求极高。所以拍权谋剧费工费力,收视率又难以保证,真正愿意和有能力制作这类影视剧的团队不多。
一年华语古装剧能拍出七八十部,真正涉及朝堂权谋的非常少,良心好剧更是平均一年半才能有一部。
为啥权谋剧难拍呢?
因为中国君主制朝堂斗争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皇权继承问题,二是利益集团矛盾,三是财政土地问题。
要同时讲好这三个问题,必然会涉及大量集团权衡和人心博弈,没有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恨情仇。要想拍得有趣好看,就要更高的对人物塑造和讲故事的能力。
可以说非常非常难。
除了2009年的《大明王朝1566》,近些年来几乎没有电视剧能清清楚楚讲好这三个问题。几乎所有电视剧都做了减法,倾向于选择好讲清楚的皇权继承和集团利益问题来写剧本。但是也更多局限于主角的个人爱恨,格局被限制住了。
琅琊榜算是重新点燃了权谋剧的热潮,完全可以算作近十年来标杆性的作品。
在这之前,市面上都是谈情说爱的古偶剧,再也没有像《雍正王朝》《贞观之治》《大明王朝1566》一样的好剧出现。
2015年播出的时候低开高走,靠着极高的口碑最后成功碾压同期的电视剧。之后引领了大批量走权谋路线的电视剧涌现。同时也破了以往古装剧高饱和度的低廉配色潮流,以素雅精致的画面成功打了低俗审美制作人的脸。
国产古装剧审美得以回归正常,现在能平均一年看到一部优良的历史权谋剧,琅琊榜功不可没。
正文
——
琅琊榜是一部好剧,逻辑严谨,叙事流畅,细节丰富。不过它严格意义上讲算不得正统的权谋剧。
它是一部极度理想主义的作品。
这也就导致了这部作品有一个非常大的逻辑bug:
主角林殊(梅长苏)是将门之后,朝堂和江湖都有人脉。未婚妻是手握军权的地方诸侯,挚友是执掌兵权的皇子。这三个人的实际力量加在一起足可以起兵谋反。
那么遇到像主角这种满门含冤被杀的情况,最有效的举措应该是组成联盟,拥护皇子夺权,杀太子和誉王,架空皇帝的权利,该追责的追责,该问罪的问罪。就像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一样。
真实的历史就是血腥且残酷。
皇权交替,政权易主的时候,哪一次不是伏尸百万,血流成河。虽然残酷,但这也是夺权最有效的手段。
但是偏偏要放弃这一上上策不干,而要慢慢渗透到朝堂搞权谋。原因是造反就难免会牵涉无辜,林家和赤焰军要真真正正的清白,一定要在皇帝在位期间翻案。
万事都要求全,这就太过于理想主义,脱离现实了。
林家要洗刷冤屈,原本就是九死一生。不以快打快,占得先机。中途万一有人暴露,那么最后死的可就不止林殊一个人了。
然而故事讲到最后,依旧是林殊(梅长苏)联合自己人在朝堂之上逼迫皇帝重审案件,这个重审权利最后也到了已经是太子的萧景琰手里。那么这与直接起兵夺权,拥护萧景琰为太子再重新查案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
这过程中折断了太子和誉王的羽翼,而多疑爱制衡的皇帝没有一点察觉,萧景琰上位以后也没有扶持另外一位皇子来平衡新的朝局也是不符合常理。
而情节选择这样安排,也只能说是给逻辑bug让路,不然剧本没法写了。
这是琅琊榜最大的逻辑问题,于真实度而言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但是
就剧情、格局、细节、人物塑造来讲,琅琊榜绝对可以吊打市面上九成的影视剧。
是一部极其优秀,可以载入影视剧史册的作品。
风骨
——
剧中最动人的是古代“士”的风骨和气节。
历史上有有蔺相如完璧归赵,视死如归。
有荆轲刺秦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有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剧中言阕年轻的时候手执王杖栉节,绢衣素冠,只身一人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于敌营王帐之内舌战群臣,
心坚如山,舌利如刀。
士的风骨,当如是。
梅长苏要拉言阕进入夺嫡的阵营,把现如今的局势分析了一遍,彼时的靖王没有优势,太子得皇帝偏爱,誉王又算言阕的外甥。
没有胜券又不合情理,言阕反问梅长苏何出此言。
梅长苏没有回答,只问“ 您可愿意 ?”
言阕沉默良久后,斩钉截铁地说出了一句:
“ 愿意”
这一幕最能诠释琅琊榜的精髓和格局。
朝堂风雨如晦,局势不明,帮助一个不受重视的皇子夺嫡,其实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
梅长苏从头到尾没说一句帮助靖王有何好处,有多大胜算。反而把困难全部展现在言阕面前,只问一句,您可愿意。
历经变故,深受排挤,言侯还是刀剑胁身而不退,心坚如山。
许是对萧景琰的信任和认同,只要有一丝的希望,就该为枉死的人拼一拼,该给乌烟瘴气的朝堂撕开一道口子。
持有相同想法的人还有霓凰、静妃和蒙挚。
霓凰
——
霓凰郡主是我最喜欢的女主角类型。
她一出场就是身披盔甲的英姿飒爽模样,脊背笔直坚毅,身手非凡。
敢在宫内呵斥对靖王无礼的内侍,长鞭一挥,眉宇间尽是怒意。
不着繁冗装饰,身上英气粲然,却无人压得过分毫。
公卿王侯她都不太放在眼里,过问梅长苏选谁为主时大胆直白,好像是要掂量一下接下来的君主值不值得她霓凰臣服。
这样神采飞扬,璀璨耀眼的豪情和霸气着实让人心折。
天下人人都敬她是女中豪杰。
如日中天的太子和誉王要给她三分面子,
皇后和贵妃言语间不敢怠慢她半分。
她周身正气凌然,却也疏离冷峻。
仿佛,她生来就是这样让人敬畏的地方诸侯。
可她也有过明媚无忧的少女时期,穆王府里赏雪寻梅,上元灯节挂花灯,和林殊一起捉弄萧景琰。
活脱脱一个俏皮可爱的小郡主。
彼时岁月当真静好,
只是后来经历变故,临危受命,执掌南境十万铁骑。
从此少女心性不复,活泼变沉稳,俏皮换凌厉。
大梁多了一个英气杀伐,刚毅果决的将军诸侯。
再后来,得见霓凰的女儿柔肠,是十三年后和林殊重逢。
霓凰再见到梅长苏(林殊)的时候,眼光流转如星辰,双手相叠端庄如仪,行的是女子之礼,而非她见别人一贯用诸侯身份的同僚或者君臣之礼。
这一刻浪漫至极,当初那个明媚活泼的小郡主又回来了,只不过只有林殊能看到罢了。
所以,别总说人家姑娘强势了,再强势的女人在心爱的人面前都是小姑娘。
全剧里,霓凰和林殊的感情隐晦又炽烈,最亲密的接触也不过是长亭里一抱。但是细节里处处彰显出的相思挂念,让我有了看红楼梦里宝黛那样情意绵绵,发乎情又止乎礼的克制和美好。
霓凰这个人最让人着迷的还有她的决绝,甚至是飞扬骄傲。
她受贵妃算计,人人都以为她为了保护女子名声会选择忍气吞声,但是这些人看错了霓凰。
格局从这一刻就有了高下之分。
后宫里只为了巩固自己地位的金丝雀,如何能理解统领将帅,挥斥方遒的霓凰的决绝。
人与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四角飞檐的琼楼宫殿华贵绚丽,但是终究是一座牢笼。沙场和朝堂虽艰险血腥,但却是自由肆意,天高任尔飞。
她们看到天,一个是四角的,一个是无尽头的。
不然霓凰何以让那么多人忌惮。
她如果只是一个依靠家族的闺阁女子,那么早早就该被皇帝指婚给了京城的某个世家子弟。她手里握着云南边疆的军权,穆王府上下皆听她号令,皇帝和她说话也得掂量些。力量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可以这样横着走。
霓凰和林殊太像了,仿佛就是同一个灵魂分别生在了两个不同的人身上。
他们都是一样骄傲,争强好胜,至情至性,灿烂如火。
林殊不同于俗世男子只想着找一个温婉柔顺的妻子,霓凰钦慕的必然是英武不凡的豪杰。
家国有难,这两个人纷纷放下儿女情长,今生无奈我身已许国,那我们来生再续前缘吧。
真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皇帝有意要为她寻一个归宿。但是除了当年那个耀眼明亮的赤焰少帅林殊,当下又有谁能配得上霓凰呢。
静妃
——
静妃是全剧中智商心智都为顶级的人之一。
她总是一副清淡如兰,不争不抢的样子。危难之际保全自身不受牵连,关键时刻果断坚毅扭转乾坤。
她心里最深处的情,是钦慕林燮。
林燮年轻时候化名梅石楠,救下了还是少女的静妃。
所以静妃宫殿门前有一个楠树,
“娘娘喜欢楠树?”
“一直很喜欢”
她的情,像静水潺潺不绝,又润物细无声。
这个秘密可能全天下只有静妃自己知道。
这也是全剧最留白的一个细节,
我觉得非常美好
类似于这种配角单相思的情节几乎每部剧都有。但是很少有琅琊榜这样处理得克制又高级。
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求而不得的怨愤和寂寥。要么是颓废萧瑟,要么是因爱生恨。可是静妃身上,没有任何偏激和苦涩,甚至连单相思最容易产生的卑微也没有。
极端的情绪从没有出现在静妃的身上。
她爱一个人的方式,可能就是在一个谁都不注意的地方默默守护他在意的一切。
她入宫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林乐瑶。
她利用长公主的传话,保护霓凰不受算计。
她察觉梅长苏是林殊,默默换掉了点心里的榛子酥。
她唯一一次情绪失控,是看到故人之子如今孱弱的身体和背后的血泪艰辛,像家里的长辈一样心疼道:“你爹娘要是看到了你这个样子,该有多心疼!你以前,长得那么像你父亲”
就这一句“你以前,你长得那么像你的父亲”,算是她最明显吐露心思的一刻了。但又是那么风光霁月,叫看客生不出任何反感。
之后,她再没有失态的时候。
永远是眼眸清亮,温声细语,却也心坚如山。
宫宴上她看到林府的案子能以重审,数十年的的不甘和期盼,自少女时期就怀揣的黯然情愫,和往日不知悲喜的岁月好像都有了结果。
饶是她再沉稳克制,也不禁眼含泪光。
萧景琰
——
比起林殊,我更喜欢靖王萧景琰。
不知道为什么,琅琊榜自播出到现在有不少人都说靖王智商不在线。都在感慨静妃娘娘如此头脑怎么就没遗传一点给他。
不知道这种言论的依据是什么,因为靖王绝对不是一个智商不够的皇子,只是他和林殊、静妃这样运筹帷幄的聪明不一样而已。
军帐里的布谋和朝堂中的博弈不太一样,靖王远离朝堂数年,只是不擅长这些大殿上的人情世故和局势权衡而已。
他性格执拗坚定,宁折不弯。在一些明明可以低一下头就能解决的事情上从不妥协。他只是不愿意,但是不代表他不明白。
说他是最后察觉梅长苏是林殊的人,也是因为他笨,这种说法就更站不住脚了。
靖王自小最亲密的人一个是兄长祁王,一个就是挚友林殊。
他是亲历了那场政治变故,刚刚从东海回来,盒子里还装着答应小殊的珍珠,看到的就是血流成河的林府和祁王府,听到的是赤焰军全军覆灭,林家联合祁王谋反的裁决。
试问这种变故会给一个少年多大的打击。
他从此排斥在朝堂上弄权谋划的诡谲之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而梅长苏出现的时候就是谋士的身份,还是誉王和太子争破了头的谋士。他排斥这个人是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他及其介意梅长苏去碰林殊的弓,潜意识里,他觉得梅长苏和林殊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样一个在背后搅弄风云,算计人心的谋士,和银枪烈马、英武潇洒的林殊怎么能相提并论。
霓凰被算计,他以为是梅长苏打压太子的手段,马上恼羞成怒去质问。
林殊的副将被抓,他拼了一切都要去救,和意见相左的梅长苏争辩。
静妃被诬陷,他以为也是谋划的一环,怒极斩断了和梅长苏的盟约。
这些举措在政客和谋士看来确实很蠢,也很鲁莽。但是这就是靖王最可贵最纯粹的地方。他身在朝堂,但是没有被污浊之气同化,明知道这样做自己可能万劫不复,但是还是要做。
林殊虽会头疼这个水牛怎么这样固执不听劝。但是他内心里多少是欣慰的吧,有这样一个肝胆相照的朋友,是多幸运的事情啊。
靖王察觉林殊的身份我觉得是最值得被反复品读的地方。可惜电视剧里做了改编。
原著是这样表现的:
萧景琰不知为何突然勒住缰绳,动作之猛,使得胯下坐骑长嘶一声,前蹄扬起,马身几乎直立,再落下地时,景琰的手一松,整个身体从马背下摔落下来,重重砸在地上。
可是萧景琰却好象并未觉得疼痛,甚至好象根本没有察觉到身边来了人一样,他的视线直直地锁着不远处的那个街角,牙根紧咬。
只要转过那里,就是苏宅,进了苏宅,就可以走到小殊的面前,但他却不得不强迫自己骤然停了下来,就算跌倒也不能再继续前行
“殿下?您……回东宫吗?”
“回宫吧……”萧景琰喃喃地道,“既然他不肯让我知道。自然有他这么做的苦衷,我又何必非要知道,白白增添他的烦恼……”
这是已经为太子的萧景琰无意间得知梅长苏是林殊后的反应。比起电视剧里被夏江当面点破,我更喜欢原著里的描写。
萧景琰得知梅石楠是林帅的化名,联想到梅长苏说其父名为梅石楠后,心乱如麻,一路策马急急而来,又在门口束马而归。
他想马上去见挚友,却又害怕见到如今的这个挚友。内心挣扎纠葛,茫然无助,感知不到他人的嘈杂和身体上的疼痛,如同失了魂魄一般。
这段挣扎,是我觉得整部书里最体现林殊和萧景琰友谊的地方。
林殊瞒着萧景琰自己活着,萧景琰反过来瞒着林殊他知道了真相。
理由几乎都是一样的:如果他知道了,这一路就不能这样走了。
其实萧景琰把梅长苏和林殊画上等号的时候,经历了及其痛苦的心理路程。
林殊是谁,是骄傲嚣张,呼啸往来,是喜则雀跃、怒则如虎,至情至性,从未曾隐藏自己内心任何一丝情感的赤焰少帅。
梅长苏是谁,是脸色苍白,不见丝毫鲜活气息,是闪动沉沉眸色谋算人心的诡谲谋士。
萧景琰觉得,就算把林殊全部打碎了重装起来,也是那个飞扬跳脱的林殊。
但是他不得不接受,林殊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人,大病一场,毁了身体底子。不改头换面,让他这样昔日的挚友都认不出来,还谈什么沉冤昭雪。
他也不得不承认,林殊对他和别人的期盼不一样,如果不用这种办法瞒着他,这一路根本就走不下来。
无论怎么选择,林殊的做法都是当下最正确的决定。
是林殊还是梅长苏都无所谓了,故人得归,就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他便想通了,
不去纠结为什么小殊会变成梅长苏这个样子。
竭尽全力帮他完成他的心愿,就可以了。
最后朝堂陈情,先是萧景琰阵营的人掌握动向,后来不明因果的大臣纷纷站出来为林家和祁王发声。
有大势所趋的意味,但更多的是这些年来隐藏在心底的初心。谁不是少年登榜,意气风发,想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家国强盛,海晏河清呢。
此起彼伏的【臣附议】,着实让人泪目。
琅琊榜的理想化,就是每个人心里对道义和善恶裁决的期盼。
诬陷忠臣的奸佞流放斩首,
满门抄斩的祁王留下血脉,
枉死的林氏洗刷冤屈,
先前的皇帝醉心于弄权,后来的皇帝肃清朝堂。
梅长苏曾说自己的手从前也是拉过大弓,降过烈马,如今却只能在暗处搅动风云。
言语间云淡风轻,却饱含痛意。
他最终还能够回归林殊的结局,是真的没有遗憾了。
虽然这于现实不符,但始终是人最想看到,最钟意的结果。
风起长林
——
作为琅琊榜的第二部,风起长林所讲述的是祁王遗腹子萧庭生和两个儿子萧平章、萧平旌的故事。
风起长林也没有讲太多深奥的权谋故事,反而着重于朝堂背后的人心博弈,人性和世俗之见的矛盾冲和突。
比起第一部,风起长林更加入世,故事和逻辑真实合理, 立意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只是没有第一部那样主角一路开上帝视角,所以于观影体验不足以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畅快之感,并且会让人有愤懑不甘的感觉。
主角不再是无所不能的智囊boss,而是哪怕拥有权力、地位、头脑和风骨,依然抵不住现实世界的摧残。嫉妒和猜忌足以把一个忠君爱国的王府连根拔起。坏人就是可以依仗和利用好人的原则来兴风作浪。
这样的剧看起来异常憋屈,但是也让人心生敬佩,编剧和导演没有选择迎合大众喜好的爽剧赚取眼球,而是明知道这剧难制作,反响也不好,但还是讲了他们觉得值得讲明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又动人的人物形象。
如此的取舍,足见创作者的心志和诚意。
风起长林用全新的故事,另一种人物的人生讲述了第一部没有说白的事情。
仿佛是冥冥中的因果轮回。
萧平旌是少年时期的林殊,飞扬跳脱,灿烂如火。
萧平章是成为梅长苏的林殊,稳重聪慧,运筹帷幄。
萧庭生则是林殊和萧景琰的完美融合体。既有林殊的聪慧机敏,又有萧景琰的刚正不阿。
林府位高权重,军功赫赫,但是屡遭同僚忌惮。
长林王府同样高风亮节,但是屡遭猜忌。
几乎同样的遭遇,但是却有不同的结局。
风起长林的片头是一只蝉。蝉食晨间清露,自清高洁。
曹植《蝉赋》有云: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长林王府忠君爱国,奈何树大招风。文臣忌惮长林王权力过大,武将不满军功被一家垄断。
琅琊榜系列虽然都是理想化的作品,但是其格局确实要高出一般俗世的观念。
和第一部一样,风起长林把政治博弈纯粹化理想化了。
可以说这不合常理,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格局的光芒。
人格就是有高低之分,胸怀就是有宽窄之别。
而且每个人看到的不过也就是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人和事,理解自己思维所能理解的逻辑罢了。没见过,不代表没有。
第一部结局的时候,不少人都猜测第二部会讲萧庭生黑化谋反的故事。
这很可能,毕竟他才是祁王之子,那个位置原本就是他的。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发展,那就拉低了琅琊榜整个系列的格局。
萧庭生受教于萧景琰和林殊,如果他最终变成了为了权力去掀起腥风血雨的人,那才是最大的不合理。
那么第一部群臣力争重审冤案,林殊殚精竭虑,萧景琰励精图治,如果只换来了庭生的黑化,那就太浪费了。最终就会回到平庸影视作品个人的恩怨情仇的小格局里了。
但是政治和理想主义当然不可能融合。
第一部从各个方面的细节可以知道祈王势力过大,锋芒过胜,朝堂皆是以“贤王”称之,手握重兵的林府为支持,而地方诸侯穆王府和林家又有婚约。三方结合起来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一个皇子能拥有的程度。只要他想,随时都可以起兵反了皇帝。
同样,风起长林中萧平旌起兵勤王的时候,没有军符没有圣旨,单单靠着长林王府的名号就能一路召集兵马直指京城。
这一幕会不由自主让人后怕。
如果,如果长林王不是去救驾而是真的谋反呢?
荀首辅曾说过,难道我大梁的安稳要依靠长林王的品行吗?
虽然观众都知道长林王府忠君爱国,但是这句话却让人无法反驳。
谋反不是你反了才算反,而是只要你有实力反,就能给你定这个罪。
这是第一部留白没有正面讲出来,第二部明确清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内容。
以荀首辅为首的权臣所做就是朝堂上的「制衡」而已。
他们是读书人的风骨,虽然和将军战死沙场的壮烈心志比起来有些文弱,但是若说决绝果断,这些人的笔杆子也能写出一篇直指人心的文章来。杀人杀心,其中的锐利可不比刀光剑影要逊色。
格局
——
写琅琊榜的影评,「格局」二字是最频繁出现的字眼。
不是刻意夸大,也不是偏爱(不,就是偏爱),琅琊榜系列担得起「格局」二字,里面的人物不仅仅是正面的,就连反面人物也有不少高光的时刻。
剧中把三个自古就存在,心照不宣的刻板印象打破,用不矫情不刻意的手法展现了出来,意义非凡,光芒万丈。
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血脉传承,三是女性独立。
第一部梁帝说只要坐上了龙椅,人心就会变。萧景琰就此立誓绝不会让帝王之位改变他的本心。
他做没做到,从第二部中萧庭生和皇帝的关系就能看出。
君臣之间毫无芥蒂,彼此无条件信任依靠。至高无上的皇权都没有动摇过的两个人的本心,让人不禁遥想,如果祁王不死,他和靖王林殊应该也是这样的君臣一心的光景吧。
至于血脉传承,更是直接打破了传统思想的道德伦理。血脉虽然是纽带,但是连接美好情感的终究是本心。
长林王府的世子是萧庭生收养的故人之子。这件事让长林府的管家都觉得诧异不甘,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竟然要继承给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儿子都要被排除在外。
这件事放在琅琊榜的背景下足够惊世骇俗。就连现代,还有一大部分家中无皇位的人狭隘执着于“传宗接代”这件事上。
对于这个问题,剧中萧庭生给出的回答是 “长林风骨的承袭,不仅仅是在血脉之间”。
何其震撼,何其有格局啊。
血脉只能传承一定量相同的基因,但是心志、精神、人格这些珍贵不朽,真正值得继承的东西却永远无法靠血脉来传递。
而这部剧最让我心折的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
以女主角林溪为例,重要女性角色都是人格独立,精神自由,不沦为男性角色的附庸。
林溪自幼有神农之志,终其一生要遍尝百草,济世行医。而她耗费心血所著的医术,却希望不要署名,如此,世间对女子怀有偏见的人就不会阻碍医书的传播。
何其豁达宽广,卓尔不群。
林溪看似性子清冷疏离,但是一点都不自矜自傲。虽然答应母亲不嫁入长林王府,但是察觉自己动心后敢于面对自己的情感,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母亲是希望她不要嫁入将门,过担惊受怕的日子,而非刻板的意愿强加。所以她觉得自己能承担这份情,就勇敢豁达去爱了。
她不愿意留在京城并非是因为誓言,而是她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她身为医者,最是明白生命的可贵和脆弱。平日里情绪波动都少有。但是在平旌生命垂危的时候,不顾一切要牺牲自己救他的时候,最为动人心魄。
「我理解你的立场和做法,也从未想过改变你的念头。但是,我希望你能明白,我也没有办法为了你彻底改变自己。
若果有一天,京城是你的归处,那么你我之间···
我的心会永远等着你,可是我的脚步不能因为等你而停留」
这样不矫情,不软弱,不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女性角色太美好太美好了。
风月
——
风起长林不仅仅是家国情怀,对爱情也有一种高级且克制的表达。
这在影视剧里极为难得。
单纯的爱恨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人都喜欢简单粗暴的情感流动,看着角色轰轰烈烈爱,看他们如何不管不顾,看外界对他们增加多少阻挠。这种情节很直白也很淋漓,但是绝大多数影视剧都处理得不好,把原本不错的人物设定亲手毁掉,完全成了个人情爱的奴隶。让人过一段时间以后就没有再回顾的欲望。
琅琊榜系列把爱情都处理得极好。摆脱肤浅的的表面牵绊。人物通透理智,能越过愤怒和悲伤,看透对方情绪背后的牵挂和深情。
人都有独立的灵魂,坚定的自我。所以信自己,也信爱的人。共情与信任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是灵魂和精神的碰撞。
爱情的表达,终于不停留在狗血的误会和伤情,用幼稚又极端的方式来一次次证明或表态。
平庸的作品里,主角向来都是集中智慧和天赋于一身的设定,但是偏偏一到情爱,就一朝回到了原点,要么是无脑无自我的付出,要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什么惊才绝艳,情深似海,都空洞无趣至极。
总归,是肤浅的情感流动好写好拍,是大部分人在现实中对亲密关系的理解都停留在最浅的层次。
而琅琊榜系列,人物都爱得炽烈又克制。
前有霓凰林殊,后有林溪平旌。
哪怕是单恋林燮的静妃,爱慕蒙浅雪的荀飞盏,皆是动人无比,风光霁月,让人生不出一点反感。
其中最值得反复回看的一幕是林溪和萧平旌时隔一年后的相逢。
林溪去游历山川,遍尝百草。平旌远赴沙场,保家卫国。二人在异国大渝相逢。
林溪看见山崖上有平旌曾经为她采过的药草,一时间恍惚茫然,相思之意涌上心头,片刻后恢复清明,想抛去这点酸涩的心思。
可是一抬头,那个印在心上的人就出现在她面前。身后是流岚朦胧,深林幽幽,眼前的人是面目清俊依旧,伸出手就要拉她上去。
两个人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心中的深情和缠绵纤毫毕现,端的可算一眼万年。
我爱惨了这一幕,来来回回看了许多遍。没有玛丽苏式的对白,是影视剧里少有的,文学形式的留白和克制。很多深刻的情感都没有想象中那样明显,但是总会在某一刻敲击人的心,翻涌奔腾,久久无法平复。
传承
——
纵观整部《风起长林》,萧庭生都不禁让人叹道:不愧是祁王之子,不愧师从林殊,不愧长于靖王膝下。
他的一生就可以回答「为什么不黑化」,也最可以代表琅琊榜系列的精髓和格局。
他一路走来赤胆忠心,日月可鉴。是好的臣子,好的长辈,好的将军,好的父亲。
若是说他太过避让温和,没有萧景琰的刚劲。
可他也会忍不了的权臣的咄咄逼人颠倒是非,于大殿之上缓缓说出:
「你说我是不是想罢黜了陛下,
荀首辅此言,倒也不是不可能。」
此言如惊雷炸起,直震得口舌如刀的大臣语塞,让小皇帝打了一个冷战,让一贯大胆跳脱的萧平旌惊在当场。
这话一出,长林王府就可以是死罪,都不用这些人费尽心思搜罗罪证,而拱手送对方一个把柄。
可是上一刻还高谈阔论,信誓旦旦要治罪长林王府的人,真的给了他们这个把柄却此刻连话的不敢接下去。
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长林王府不是不能反,而是从未动过这个心思。
你们要是不信,那我反一个给你看看?
蔺晨评价萧庭生,
说他生于忧患,师从高手,自幼聪慧,喜好读书。
在朝堂上如何收敛权柄,如何把控朝臣,你以为以他的能力,是学不会,还是做不到。
志不在此,非不能也。
所以面对一直的猜忌和掣肘,萧庭生都是选择不起冲突,一切以家国百姓为重。至于别人怎么怀疑他的忠义,怎么揣测他的动机,他都不屑去解释,也不在乎他们的看法。
如果转头去寻求来自别人的认可,不也就等于变成和这些人一样了吗。
他一心保家卫国,也说过平旌身为将门之子,注定是要上战场的。于道义和身份,他都有理由把长林王府的重担托付给平旌,
但是最后他还是对平旌说:不必执念。
你生性自由逍遥,这长林王府,不该束缚住你。
这是父亲对儿子最深沉也最细腻的爱,动人至极。
忠孝两全是大爱,保家卫国是大爱。但是施予大爱者要是没有那么一点点的私情,那大爱也会变得有些空洞。
他自己戎马半生,长子战死沙场,也算对得起家国亲族。那就给平旌徇私一次吧,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至于那些使命和责任,荣华和名誉通通都不如平旌的自由和快乐重要。
这是怎样的胸怀和豁达,怎样明智清晰的内心,完全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生,不强加给他自己的期盼和使命。
“你听,这风声。
北境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吧?
梅岭,梅岭”
彼时庭生两鬓霜白,已尽油尽灯枯,提着最后一口气,念念不忘的是北境的寒风烈烈,是出征军旗迎风招展,是自己年少时期的欢快时光。
好像被猜忌诬陷,泣血朝堂的事情从没发生过,心中无一丝悲愤怨怼,眼神清亮温和,嘴角带着笑意,一动不动望着天边。好像从前那些深刻骨血的经历,生命中重逾万千的人都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他这后半生如何富贵位高,都谨记师长教诲,无论此生境遇如何,心中志向至死不渝,可以坦坦荡荡去见那些故人了。
衣冠葬王陵,遗骨归梅岭。
模糊而来,清白而归。
萧氏庭生,回家了
“曾是惊鸿照影来”
蔺晨说「那个人的影子」
梁帝说「我朝也曾有过一位善武的郡主,巾帼不让须眉」
萧庭生说「梅岭」,「先帝」
蒙浅雪说「我叔祖父,当年也是第一高手」
祁王和赤焰军的风骨由萧景琰林殊承袭,辗转曲折交给了萧庭生,后又牢牢印刻在萧平旌的骨血里。
红尘滚滚,日月起落,花开花谢,人来了又走,聚了又散去。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他曾留在世间的影和光。
一个人心志和信仰,深情和牵挂若是被身后人放在心里,此情长绵无绝期,便是永生。
萧庭生没见过生父祁王,
平章不是萧家之子,
平旌无缘得见林殊的风采。
但是这些人的影子却得以保留在后世人的身上。
“长林风骨的传承,不仅仅是在血脉之间”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18886.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