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9-22 08:57阅读: 次
《阿拉羌色》影评
《阿拉羌色》是一部由松太加老师指导的电影。无论从美术,还是构图,声音和造型等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文艺色彩浓厚的类型片。身边很多人拿本片与松太加之前指导的《太阳总在左边》进行比较,因此对《阿拉羌色》进行一些较差的评语。又有人把本片与张杨指导的伪纪录片式风格《冈仁波齐》进行比较,其结果不出意料,把它说成没能拍成朝拜路上的艰辛与困难,其视为缺陷。为什么与这两部进行比较呢?在很大程度上它们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故事元素,那就是朝拜,是信仰。但谁能认真地考虑过它们之间不同的部分,或者说它们各自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如果考虑这一点,就不会进行比较。因为这几部各自所表达的并不是同一个主题,其意义相隔千里。
《太阳总在左边》所表达的主题是一个人自我救赎与自我原谅的故事。该片主人公无意酿成天大的悲剧,无法自拔,为了找到面对自我的理由。更确切地说为了自我救赎,才踏上绵绵无尽的朝拜之路,导演花更多精力去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心理活动,从而进一步解开或找出人性背后的弱点与坚强。而《冈仁波齐》,其主题更简单,以伪纪录式的表现藏族人的信仰及其信仰的力量,他们或许为了来世,或许为了众生,才踏上朝拜之路。他们以不同身份表达同一个主题,是信仰,是慈悲。朝拜路上有生有死,有笑,也有哭泣,简直浓缩了我们整个人生的全部历程。
正所谓一个优秀作品诞生时,以往与其相关一切作品都得动一动。《阿拉羌色》松太加导演想所表达的是一个捉摸不透非常概念化的形而上学而又古老的主题——爱与情感。人类历史上专门研究人类情感最早的只有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等,即使是哲人也没有明确地给爱情下过正确无误的定义,所以我们只能无限地猜测式直观感受来描述。
本片女主人公作为核心,三个或多个男性同胞围绕着女主人公而造就和发展了这个故事。女主人公已过世的前夫,现任丈夫,还有她和前夫的孩子,故事围绕着他们三个以及他们三个之间情感的微妙波动而推动剧情层层递进。松太加导演把人与人之间看似微妙而浓厚深度的情感与爱通过影像表现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得知自己活命不长,有生之年她必须完成一个心愿,那是她与前夫之间的承诺,所以女主人公偷偷带着前夫的骨灰而踏上遥远的朝拜之路。现任丈夫得知真相后随之而来,还有她的儿子,这样他们一起踏上朝圣之路。
他们野外篝火唱歌,唱着阿拉羌色,虽然没有实体酒,但他们心中的酒无比温暖,珍惜活着时的每分每秒。松太加用他最擅长的画绘画似的构图来记录,并把它定成永恒的画面,震撼人心。阿拉羌色在藏语当中饮酒敬酒的意思,一般在亲人朋友团聚时唱的歌,与此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面对即将随时死去前的团聚,对于他们有着非凡意义。用西方话来说,那一晚成了他们最后的晚餐。
随后朝拜途中女主人公死去,儿子和丈夫继续徒步前往拉萨,去完成女主人公的遗愿。一个承诺需要那么多人去完成实现,可见承诺在藏文化当中多么的重要,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人的宿主。但在这里所有外在困难设置都为人物情感服务。他俩途中找到一头看似无主的驴,会不会是儿子亲爸的轮回转世呢?这一点让人不禁遐想,导演特意安排这样一个,必有他的用意之处。
最终他俩到了久违的布达拉宫附近,剪掉儿子头发,这暗示着已完成或即将完成他们共同的心愿,也表明儿子最终愿意试着去放弃过往的一切,同时也准备接受后爸的暗示。他俩的声音渐渐沉入暗淡的画面,这也隐喻一个故事的结尾即将画上句号,同时也迎来新的故事。松太加用视听艺术把人与人之间缠绵情感表现得无可挑剔,淋漓尽致,吾高山仰止!
——— 木·泽尼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19709.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