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800字 >

《在瑞士的日子》观后感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9-20 08:48阅读:
《在瑞士的日子》观后感


      它,是一些人的福音,带去安祥与平静;却也是无数人的梦魇,留下痛苦和阴影。它挑战人伦底线,撬动传统执念,一针下去,两届相隔,它就是——安乐死。
安乐死,一般指对晚期绝症病人注射药品,使其无痛死亡的过程。民调显示,80%的人认为, 国内可以实施安乐死。为何人们对安乐死的合法化如此积极?我想带着这个问题以影片中的情节展开讨论。
首先,医疗技术的进步,并无法阻止绝症患者的痛苦。也许让一位绝症患者决定安乐死的原因是可以体面的离开,但其实大部分的原因只有一个字——疼。作为一名医学生,在翻阅教材上的各种临床症状时,在观看各种医疗视频时,我们经常会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这来自于人对痛苦的极度敏锐。就像一杯水,加入几粒砂糖并不会变得很甜,但是只要加入仅仅一滴胆汁,苦味就会扑天盖地地充斥着口腔。影片中的特纳医生也正是因为目睹了丈夫的痛苦而本人也承受了疾病带来的阴影才勇敢地坚定地决定安乐死。相比病痛的折磨,她宁愿结束生命。
其次,《宪法》保护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被侵犯,公民有生存权,也就有死亡权,安乐死就是死亡权的体现。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特纳医生因为愤怒胡乱的拨掉她精心打理的花草,她的女儿出手阻止,特纳医生喊到:“我有权处理我的这些该死的杂草!”其实,这也是她内心的呐喊:我有权决定白己的生命。
但说了这么多,最让人认同的,是对人伦的思考。从人情上来说,尊重病人意愿,让人体面离开,也符合人道主义精神,自私地要求他们忍痛求活,既耗费精力财力,也让亲情友情受尽煎熬。特纳医生的儿女虽在开始时不理解,但在看到母亲如此坚特时,也由反对变为了尊重她的选择。事实上,人们总是在亲人的弥留之际以爱为由,要求他继续沉浸在痛苦里,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不符合伦理的,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为自己而活。
      在对安乐死在今天乃致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会有极大的争议。好死不如赖活的现念深入人心,让人们无法正视死亡。而病人要求安乐死,也有可能是一时的冲动,或急需精神鼓励的信号,如果轻易执行将造成终身遗憾。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安乐死会诱使大量意志脆弱的人放弃治疗,甚至破坏大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还有一部分人也会利用安乐死来达到其罪恶目的,如子女不愿赡养老人,迫使其安乐死等, 稍有不慎便会酿成人间惨剧。
       在我国,安生死仍按“故意杀人罪”处理,事实上,与其对安乐死讳莫如深,不如健全法治,循序渐进,进行试点,开展个例研究积累经验。在道德人伦的教育上,也更应加入正视死亡的课程。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的立场也更特殊一些。在安乐死还没有合法化的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延长患者的生命,不管病人意愿如何,对抗病魔才是我们的第一准则。就像特纳医生说的那样:我知道我们不允许对病人使用安乐死,但我们可以看着他们痛苦的死去。也许这就是医务工作者需要承担的吧。
     在未来的某一天, 我也会面临这择的处境,我更希望亲人和朋友珍惜我,而不是挽留我。而对于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阴阳界的这一边,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赠生人书
      如果有一天我也即将归去,就像河流有尽头大地有四季。我不要隆重的告别,不要仓皇的留恋,不要悲痛着再见。
      愿你内心的祝福多于悲悯,就象送别一场真正的远行。我带走你温暖的怀抱,留下好时光几许,重新于昨日再相遇。
      那时的你还是个少年,我也一样年轻。我们追逐游玩像风一样轻盈。
       一切悲苦喜乐忧惧,终将都归于宁静,偶尔的念及,不更多追忆,就这样吧……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1502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