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800字 >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02-24 09:56阅读: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感情因历史而厚重

从今天起,每周试着看一部电影,也写一下观后感,以此充实目前平淡无味、枯燥并充斥着浪费的时光。那么就从第一部开始,《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和原著一样,讲述了主人翁阿米尔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从主仆关系到相认兄弟的故事。两人因父亲对名誉和名声的执念,在童年以主仆和优等民族与劣等名族的关系和谐和睦地相处着。但阿米尔对哈桑获得父亲的过多“偏爱”而心生嫉妒,想尽办法将哈桑赶出了家门,就此分离。后因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两人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阿米尔随他的父亲辗转来到了美国,获得了大学学历并娶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过上了较为体面的生活。一直待在阿富汗保护着原有宅基地的哈桑和他的名义父亲(同为阿米尔家的仆人)在战争中同时被枪杀。哈桑的儿子索博拉得到幸存,却被阿米尔和哈桑小时候的敌人虐待(敌人也曾虐待过因保护阿米尔利益的哈桑)。阿米尔在其父亲自然去世之后辗转回到阿富汗营救了索博拉。
这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也是令人欣慰的。但故事因时间轴上有着实实在在真实发生的战争,有着不比寻常的历史价值。
阿富汗作为中东地区的国家,其似乎永不消停的战乱给人一种从古至今皆如此的第一印象,带着这种印象翻开原著,讲述的故事永远都笼罩在一种昏暗不见天日的氛围中。而拍出来的电影相对于原作来讲,却没有给人以太强的视觉冲击,无论是战争前还是战争后,显示的画面都没有像原著那样给人传达的萧条、悲凉和人间地狱的感觉;电影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尤其是两个角色——作为仆人的哈桑与作为主人却嫉妒哈桑的阿米尔,在童年时的彼此的心理状况的描述都较为轻描淡写;对救人场景的那种血腥都是点到即止,没有原著刻画的并在人的脑子里想象的那么让人不可忍受。这也可能是电影限于时间、重在叙事的原因所致。
整部电影给人传达的感情是温暖的。阿米尔的父亲在逃亡中拼了性命保护同行的一个女性免遭侮辱、阿米尔对其妻子曾经私奔的经历并不在意、童年的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愿意倾其所有的友谊,阿米尔的妻子对丈夫回到战乱中的阿富汗的支持,等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尤其是两人共同的父亲自身的矛盾性更让人让人感慨“名利和荣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揭示了“诚实和坦诚”的意义。小时候的阿米尔听父亲说过,“世界上的罪过只有‘偷窃’,所有其他罪过都是‘偷窃’的衍生。譬如杀人,那是‘偷窃’了别人生存的权利”,同时他的父亲也强调,“‘偷窃’是最不可原谅的罪过”。但实际上他的父亲因“名誉和地位”带来的欺骗却是两个兄弟不能相认的始作俑者,是两个兄弟心生间隙的源头。好在阿米尔在故事的结束没有走父亲的老路,而是选择了诚实——如实地向自己的岳父交代了他和自己的妻子收养的哈扎拉人的真实来路,同时也受到了岳父和当地人的认可和欣赏。
电影和原著之所以被流传,更多的,还是在于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吧。通过看故事,我知道了阿富汗人民对俄国的憎恨,学到了些许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电影向我们传达了战争前的中东,那个美丽生活的天堂,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人们;它与我们想象中的战乱截然不同,我们也更完整地认识了中东。最为重要的,感谢现在的和平吧!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精彩,每个人的生活都会经历物是人非;时间这个轴上,可能是写进时代的战争,也可能仅仅是辛酸的生活。战争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辛酸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深处敏感的内心。珍惜当下吧,珍惜那些美好的感情。
                                     2018年2月23日  于北京西城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1059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