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06-01 12:54阅读: 次
《再会长江》观后感
因为朋友的推荐,去看了一场《再会长江》,简单写个影评。
这部电影,英文的名字叫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我们习惯叫长江,唐朝时王勃就有“长江悲已滞”的诗句。最著名是当然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叫“大江”的也不少,东坡著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外国人好像叫“扬子江”的居多。扬子江也蛮好听的。近代日本政治家犬养健就著有《扬子江仍在奔流》一书。
整场电影看下来,当然是围绕长江展开,从下游上海一直上溯至高原冰川的第一滴水。从平原到高原,一路仰攻下来,海拔逐步上升,到最后导演竹内明虽有绝大的心愿,终不敢再前行600米,一睹长江最初的源头,是他年轻的助手帮他完成。
这部电影,不是类似一般国家地理频道的内容,作风景、地质及动植物的展示(当然也有,且是重要的戏份),在我看来,还是以人为主,暗合儒家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的哲理。
于是我们看到了笑嘻嘻光头的船长(只比竹内明大一岁,却整个秃头,相形之下,竹导的秀发飘逸),重庆70多岁的最后的棒棒,泸沽湖那个笑声不断的年轻女子,十年前的初中女生十年后已结婚生娃浙江打工的云南女子。当然,重点的重点,是藏族女子茨姆。
忘不了茨姆妈妈和茨姆的眼泪。一见到竹导,茨姆妈妈的眼泪就下来了,冥冥之中,似有缘分,是摄制组带着茨姆一家,从荒凉的高原之地,来到了繁华的大上海(后来茨姆因着电影的首映式,又来到日本)。一切如梦如幻。藏人真诚的感恩令人动容。镜头前,茨姆含着泪,一遍遍的念叨着一位“哥哥”(不是竹导)。这位哥哥这次没来,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潸然泪下。
影片往后部分,摄制组的汽车陷入融化了的冻土,一位藏族小伙子救了他们,成了朋友。小伙子带着参观了自己的蒙古包,他说他爱自己的家乡,这里的山川,草原,夜空中明亮的星星,他没有通常的高反,反倒是去城市会生病,因为那里的污染。
感谢导演,让国人,也让外国友人看到了我们普普通通的底层中国人,他们的善良,忧愁,欢笑,和眼泪。对于我们中国人在外界展示的形象,有极大的好处(据说茨姆在日本都有粉丝团了)。感谢我们这位中国的女婿。
当然有忧愁。自然方面,冰川的萎缩,环境的退化,触目惊心;人的方面,光头船长的同伴,全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不做这一行了;同样的还有最后的棒棒,他们一趟沉重的担子,代价仅仅是40元,不明白何以如此之低。茨姆的妹妹,一点也不似藏人,声言三十之前不结婚,还是上了大学的。我感觉,我们的教育好像走入了误区,对真善美的追求少了。
此外,话说重庆朝天门码头的建筑,用我们老家的话说,“丑的逮人。”
自然风光当然很多是绝美的。美的那么脆弱,令人心碎和窒息。
在我而言,有了一个新的心愿,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清澈的泸沽湖荡舟,住一住位于香格里拉的茨姆的民宿。再高一点的源头,是不敢去了。衷心祝愿那位藏族小伙,永作葛怀之民,没人去打搅他。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28431.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