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7-24 06:10阅读: 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最近特别火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是我觉得继《哪吒魔童降世》之后的又一现象级影视作品。
接近三个小时的故事,时间虽长,但故事很简单,以一位“求职者”的视角再现大唐的盛景、文化繁盛、人才济济、以致遍地才子求职困难,以及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大唐由安转危,繁华褪去,人才凋零,曾经的求职“困难户”才适得报效祖国的机会,扶大厦之将倾,即便如此,盛唐已不复存在,不过苟延残喘而已,剧末的精美诗句,既是盛唐的华章,也是大唐的挽歌。唐诗未亡,长安永在,就像剧中人物说的“只要唐诗在,长安就在”,大唐文化永远活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之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整部剧是以一个求职者“高适”的视角展开的,故事的开局画面定格在云山城,战况惨烈,不得已退守泸定关,为此皇帝特遣持节使者程公公前来问询,就此展开了高适大器晚成的一生。
青年时,大唐的经济繁盛、文化璀璨和人才济济,以致身负盛名的“高家枪法”传人都求职困难,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高适自身的原因,比如自视甚高,通过与“裴家剑”的武艺切磋,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此回乡,出世自修,苦练武艺,使自己的“高家枪法”得以精进。再到中年时,再次入世,投军边塞,行动报国,此时边塞已有不稳迹象,此时的大唐繁盛之下危机四伏,边塞的苦寒和腐朽,让高适愤然出世,途中“以身相许”从哥舒翰大将手中救下郭子仪,为再次出世打下伏笔。期间同为求职者的好友“李白”、“杜甫”、“王维”等以诗闻名大唐,得到大唐帝王的赏识,得以为国效力,实现了各自的人生理想。
再次入世已是十年之后,奔赴陇右兑现十年之约,在哥舒翰帐下作为一名记事,跟随将军南征北战,就在此后大唐的东北节度使安禄山反叛了,正式拉开了大唐的落幕史,此时哥舒翰大将被派往潼关抵挡安禄山叛军,就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中,哥舒翰大将迎来了人生的落幕,在潼关被俘杀,死前助力高适脱逃,恳请高适报告朝廷“外将未叛”,这一刻一代名将的苍凉和悲哀向世人展现无遗。
“鲸落万物生”交织着“乱世造英雄”。大唐落幕,世间大乱,群雄割据,大唐大厦将倾,急需可用之人、造世之才,高适适才被委以重任,委任江南节度使,平叛江南之乱,再到江夏、再临黄鹤楼,已是物是人非,好友李白也卷入其中,不得已只好将其押解送往长安。之后四处征战平叛战乱,随着镜头的变换,画面又回到了云山城,高适为解长安之围,采用“围魏救赵”之法,主动放弃云山城,退守泸定关,回到了故事的起点画面,时间来到了黎明,高适率军迂回夺回云山城,将敌军围困云山城与泸定关之间,围困长安之敌不得不回救,长安之围就此解围。
故事的结尾,程公公道出高适写信求助郭子仪,救下了好友李白的事实,并将李白的新作吟唱给了高适: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还是那个李白,又不是那个李白,高适带着童子,骑着马载着诗回长安……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500z/26322.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