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8-31 07:06阅读: 次
《奥本海默》观后感
即使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往昔电影作品族谱中寻找,《奥本海默》也超越了以前代表作的广度和深度,显现出更加娴熟和稳重的技巧和冷峻非凡的风格。
作品本身依托真实宏大的历史主题,加上主角基里安.墨菲细腻深刻的表演,共同重现了史诗般的瞬间。那个瞬间,不仅是一位天才科学家呕心沥血的脑中淬炼的智慧,也是世界变幻莫测的格局你争我抢的博弈。科学和政治交错如何影响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且成为一个忧心忡忡的预言,引领观众预想未来可见的悲剧,源自人类欲望横流的急湍。
NO.1
电影《奥本海默》改编至2005年出版的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它的中文名是《奥本海默传》。
电影虽然进行改编,但与原著息息相关的依然是对奥本海默矛盾复杂的个性和他的才华对世界格局的改变刻画。
与传统的传记电影不同的是,诺兰使用了他最喜欢的多重结构、解构、重构来重塑这位物理学家的一生。《奥本海默》电影中运用了两条清晰明显的叙事线:一条由彩色的画面构成的“裂变”,一条由黑白画面构成的“聚变‘’。
裂变和聚变分别代表了两位主角科学家奥本海默和政客施特劳斯,他们分辨处于两场听证会的旋涡中心,这也是他们各自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一位成为科学正义的殉道者,一位成为政治肮脏的代言人。
在“裂变”和“聚变”两条主线平行前进的同时,还有不断交叉闪回的叙事线,从奥本海默的口中,脑中,从他周围的师友、同事、妻子和政敌的对话中,讲述着这位科学家成长的关键事件和感情状况。支离破碎又密集展开的细节如同物理家常说的原子能量:不断裂变、融合、再裂变、再融合。直到拼凑出完整的人格地图。
就像电影的那句台词一般:“这是一个充满能量和悖论的世界。”
在我们熟悉的史诗倾向的传记片里,往往主角的个人故事会以客观事实的推进层层铺展。但在《奥本海默》电影中,明显是一种全新的叙事视角,打破观众对传记片沉闷的刻板印象。
镜头语言的魅力以一种新颖的叙事风格呈现主角丰富的内心。他所阅读的书籍、他所倾听的音乐、他所疑惑的物理知识、甚至是他眼前赤裸的魅惑的情人,皆由镜头带给我们以窥探的窃喜和沉思的角度。
在电影《奥本海默》里,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不断分裂的电子原能所带来的电光火石,广袤无垠的星海云层和不断冲破它们的火花。
这也和奥本海默成长过程的纠结、矛盾的内心世界相互呼应,既是真实世界里蘑菇云升腾点燃大气层的绚烂,也是内心世界痛苦脆弱如雨滴般淅淅沥沥的折腾——这股力量,它既能结束现实世界里的战争,却也足以摧毁对武器抱有的天真想法。
因此电影里那句来自印度经典《薄伽梵歌》的诗句:“如今我已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它像一道催命符不断打击来自科学家自负的内心。
“裂变”和“聚变”不断交叉、重组,直至某个节点的汇集。就像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因为攫取火种带来无尽的荣耀,却在最后被宙斯禁锢在山上不断遭受折磨与羞辱。
电影正在揭示:这位现实世界里的普罗米修斯,被美国塑造的神话英雄,最终也成为神话的墓志铭。
NO.2
如果以简单的善良和肮脏、正义和邪恶来定义彩色的“裂变”和黑白的“聚变”两条故事线,那还是低估了诺兰刻画人物的复杂性。
事实上,在原著《奥本海默传》里,作者也是竭力塑造这位科学家复杂的内心,他并不单纯的以黑和白简单区分主角和竞争者的好坏,恰恰相反的是,奥本海默所做的许多事都让人困惑不解,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欣赏到他的这种多面性,也是电影极力表达的人性。
在原著中,作者曾经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一生中的个人经历决定了他的公共行为和他的决策。”
奥本海默如何带领一众科学家克服万难创造足以毁灭世界的武器,又在后半生赌上自己的名声和命运阻拦美国政府对这武器的使用,这也是他性格上如硬币的两面。
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里,观众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一点,即是: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前一件事情裂变的化学反应,它既推动了新的事件的发生,也暗示了毁灭性能量的产生不仅仅只是一个选择或决定。
正如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探讨:“对原子弹连锁反应的担忧”,而这种“连锁反应”也发生在他的身上,发生在他对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上。
为了应对事情往往展现出来的两面性,他总是尽力保持睿智的沉默。
就像电影的开端,年轻的奥本海默想给自己的导师下毒,而我们知道在西方世界里苹果的隐喻,那颗青苹果明示了奥本海默冲动的邪恶欲望,但他随即意识到后又忙不迭代的阻止准备咬上一口的导师。
在电影的中期,奥本海默对待原子弹的态度和他明知道原子弹的威力却三缄其口,一来是他非常渴望成功,渴望摁下按钮的时刻原子弹爆炸的瞬间,渴望世人有机会看到他们的成功;二来他又天真的希望事情的发展只会进行到他成功的时刻,而不产生任何悲剧,他心中的仁义和道德总是希翼世界避免陷入悲剧。
基蒂看穿了丈夫奥本海默的性格矛盾,在他情人自杀以后,奥本海默深陷自责,妻子却异常愤怒的提醒他:“你不能作孽之后还要人们同情你!”
实则在奥本海默那种深情的依恋和对激情的渴望交互中,妻子和情人都是他性格的牺牲品。
放大了说,当原子弹无情的投入在广岛、长气后,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是上万个,十万个的牺牲者当场丧命,即使是苟延残喘残存性命的人们也要遭受核辐射带来的疾与死亡。
它们都是奥本海默带领的“曼哈顿计划”的牺牲者,在他深情又欢喜的故土洛斯阿拉莫斯的荒漠上,他驰骋着自己的野心开拓,却也被此处的冷漠无情吞没。
或许有观众会辩驳,奥本海默只是希望原子弹被研发出来,却不希望原子弹被投用。但《奥本海默》的电影里正是揭露了人性的双面:奥本海默渴望自己的成就被世界了解,所以没有极力阻止美国政府的决策,却伪善的表现出无能为力;而在他的成就被世界看到之后,他又立马陷入了悔恨,藉此抵消个人成就带来的灾难。
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政客施特劳斯,在最后义愤填膺的揭露来自奥本海默的虚伪,但又不尽其然。至少在奥本海默身上,他的虚伪和天真是共存的:他既渴望科学能够应有尽有的展现成果,又在这份“不计代价”上设置上限。
结果就是对世人而言,奥本海默收获了“原子弹之父”的荣耀,但他却看到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
NO.3
在这里不得不夸赞奥本海默的饰演者基里安.墨菲,在电影中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大半时间里他的克制、内敛,在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中他的狂躁、骄傲和自负,还有他的温和、友善和亲切,甚至在少数时间里的无礼傲慢,冷酷决绝。
这些复杂多变的情绪,在墨菲棱角分明的脸上一一展现,有如一道道瞬息万变的风景。那种怼在脸上的镜头,让观众有如自带显微镜般看得清他表情的变化:湛蓝瞳孔闪闪发光,有如渴望的成就高山仰止,瘦削的脸骨在标志性黑色的毛呢帽下始终是一半遮掩一半清晰,既象征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坚毅和韧性,又表达了有如山峦起伏的深邃和神秘。
一个精干、压抑、情感暗流涌动的科学家,一个善变、诡谲、充满魅力的沉默政客,一个狡猾、花心、冷峻无情的情人,他们都是奥本海默。
除此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也是数不胜数,饰演奥本海默妻子的布朗特,她本身也是卓越的知识分子,却懂得隐忍克制,在丈夫出轨的时候没有责备,又在千夫所指的时候横眉冷对。
她展现了一个与奥本海默不相上下又复杂平等的女性形象,即使最后的嫉妒和羞辱让她难以忍受,然而在丈夫受难的时候,却愿意展现爱和力量。
当然还有施特劳斯的饰演者小罗伯特.唐尼,他对奥本海默的仇恨有如海水之下的冰山,他锱铢必较的性格却隐藏在他作为政客的面容背后。
他利用民主的程序正义制造了一场针对奥本海默的叛国冤案,却也因为同样的程序吃下大亏,在原本期待站在巅峰的时刻陨落。他的一面是精心策划,另外一面是机关算尽。
在精益求精的电影工业里,导演诺兰获得了一种更加成熟的力量,不仅能够展现宏伟震撼的荒漠和原子爆炸,更是掺揉了广袤无垠的人心和多变性格。
如果您是带着看原子弹如何研发的过程进入电影,您可能会感到失望,毕竟电影不是围绕着原子弹如何作为三个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发展巅峰,而且大量的对白和辩论过程可能会消磨期待特效的普通观众的耐性。
但如果你从不相信天才是因为他的神圣性和纯粹性,每一个卓越的历史人物都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卑鄙龌龊,也会铸下大错,但是他也会从自省中痛哭流涕。
即使成就伟业,但那些自以为是的决定,往后都需要为它的错误而不断的付出填补。
对野心勃勃的诺兰,个人情感终究会上升到宏观的意识形态,当我们回顾历史进程和个人命运交织的悲剧时,我们必然会得到这样的启示:
上帝藏在那些危险致命关于人类命运的武器里,它从不言论人类的对错,也不评价人性的复杂,但是当人们足够狂妄,上帝自然有摧毁人类的力量,而那个灭亡的按钮,却在人类自己的手里。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6619.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