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10-20 10:46阅读: 次
电影《夺冠》观后感
9月25日,电影《夺冠》上映了,这部反映女排姑娘们奋勇夺冠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仅用两天时间,票房过亿。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巩俐饰演的郎平,也不是白浪饰演的青年郎平,而是“郎平式育儿”!
01
你不用成为别人
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如果说老女排队员中的郎平是难复制的,那么现役国家队队员的朱婷同样没有人可以替代。
在电影中郎平与朱婷有这样一段对话。
郎平:朱婷,我问你为什么打球?
朱婷:为我爸妈。
郎平: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为什么?
朱婷:为我自己。
郎平:那你自己要什么。
朱婷:成为你。
郎平:那你就搞错了,你永远都不会成为我。
记得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大战”前夕,郎平曾发短信鼓励压力巨大的朱婷:“朱婷,你是我带过队员中最令我骄傲的一个。只要你站在场上,你就是最好的,我相信你,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正是这条短信让朱婷格外感动,在宿舍大哭一场。
她备受鼓舞,卸下身上的担子,在场上神勇发挥,最终和全队一起取得胜利。
如今,朱婷已经是女排的队长,团队最佳主攻,还连续三年蝉联World of Volley最佳女排运动员。
朱婷的成就已经可以和恩师郎平比肩,甚至被媒体成为“超级球星”,“不可思议的力量”。
在排球上,她没有成为郎平,而是闯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02
别让你的焦虑
成为孩子的负担
在电影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比赛前夕,队员们有焦虑、有不安、有不确定。
这个时候,郎平对队员们说了一段话:
是我,是我太紧张了。
曾经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
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的价值。
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做什么事情,身上都背着沉重的包袱。
我的医生跟我说,你是六十岁的心脏,八十岁的骨头。我姐跟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留半条命。
其实,我就是放不下。
姑娘们,明天要比赛了,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地去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
很多家长或许意识不到,那些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孩子,压垮他们的从来不是繁重的课业,而是父母无尽的焦虑。
这份焦虑将孩子压得喘不过气,孩子唯有逃离,这也是孩子自救的一个渠道。
试想,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没有那么焦虑,能在孩子放学后和孩子一起聊聊天,聊聊那些学习以外的事情,那孩子的状态,会不会比现在好?
每个人都存在焦虑,但是对于父母来说,至少要把握好度。
当你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再将这些焦虑和紧迫传递给孩子时,孩子才能轻松的面对自己的战场。
至少不用再背着沉重的包袱去负重前行。
03
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
袁伟民教练和郎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材施教。
郎平刚进队里时,袁伟民没有让她去跟别的队员一样去训练,而是锻炼她的负重。
因为他看出来,郎平是一个有力量的选手。
这是她的优势,所以要扬长,帮她在自己优势的部分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样适用。
很多家长热衷于“补短”,即孩子哪科差,就一个劲的给孩子补哪科。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长处被抑制了,短处也没培养起来。
教育孩子的重点在于发现孩子的求知需求方向和兴趣点,并给予支持和满足。
而不是按照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去设计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
学校教育是统一的形式,很难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判断,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应我们目前的这种学校教育的方式。
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聪明与否,这是不对的。
孩子是一朵慢慢开放的花,怎能如此单一地去评价?
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智力是多方面的,不在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认为的智力就是智商测试那套单一、可量化的理论。
正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发现孩子独有的长处,因材施教,才是你给孩子最好的馈赠。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
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
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
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
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
而是要努力去赢。”
人生短暂,只愿孩子这一生,能守得初心,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把它做好。即使前行的路上有风雨相伴,也懂得苦中作乐,享受生活。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0275.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