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纪录片《蒂姆的维米尔》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05-08 08:37阅读:
纪录片《蒂姆的维米尔》观后感



      本来只是想发小红书,不料感想太多超了字数,就把它留在这里吧。我整理文字的能力的确差点儿,文字不简练,表达也不够准确,这些还得练。只会内化不懂外化也不妥,不然被能力限制了表达的自由会感觉憋得很,以后还是得多写,要写下来练。



       最近一个月总是高强度工作,除了周日和五一三天假期其他时间都十一点左右才离开实验室。每天工作量巨大,焦虑毕业进度,心态很差,入睡困难。
       一天睡前在小红书无意刷到@Mori本人 这个姐姐的画作讲解,连着看了几条,心里渐渐平静下来。喜欢她的声音、语调,语速平和,气质温柔又有力量,于是她的视频成了我每日睡前必看,每一条都看,很多还看了不止一回。
       最近她的艺术家讲解更新到维米尔,他是十九世纪的一位荷兰画家。他的画最大的特点是光影逼真,有人推测其中缘由是他在作画时用暗箱“作弊”。然而留下有关维米尔的记录甚少,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作画的秘密。


       作为光学背景的工科女立刻被点燃了好奇心,于是去看了姐姐推荐的这部纪录片《蒂姆的维米尔》。影片说的是一位名叫蒂姆的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电视工作者,推测出维米尔的作画方法,并且并按照这个方法,复现当时的作画条件,耗时五年,复刻出维米尔的这幅《钢琴课》。



       我认为艺术真的有神秘力量,它多次成功地成为我的情绪安慰剂。我不懂画,只是莫名觉得印象派尤其是莫奈的画能让人内心平静,于是电脑桌面壁纸以及微信头像都设成了几幅印象派名家的画。经常我像是不太聪明的样子盯着电脑桌面发呆,那往往就是由于难过激动或是愤怒看着这些画在平复内心了。管用,真的。这一次也是一样。


        维米尔画中对于光强变化的展现超出了人眼视觉神经的灵敏度;他的画中常常出现成像系统中才会遇到的景深与像差问题;他的画通过扫描是看不到底稿的。这些不合理之处,都让人怀疑,他在作画时,是不是借助了一些科技的力量?


        暗箱是是一种成像装置,依靠单透镜将物呈现在墙壁或幕布上。直接在投影上作画当然无法重现逼真的颜色,一瞬间蒂姆灵感乍现,好像只要借助45度角设置的镜子,就可以实现色彩的还原。


      蒂姆究竟为什么一定要复刻出这幅维米尔的作品?作为科研民工会认为这或许就是验证想法的合理性,就像所有理论或是提案都要经过实验进行验证。可是蒂姆既不是画家也不是维米尔研究者,验证出想法正确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实际利益收获,这对他来说不是“有用的事”。所以我有一种更浪漫的想法,他或许就是灵机一动,想要去体验维米尔的生活罢了。在我的心里,最高级的了解就是去亲历另一个人的生活,走他走过的路,用他的风格去做他做过的事。一个人的一生只能活成自己,那么在有机会经历他人的生活的时候,会让我感受到高度的愉悦,这便是我字典中的“体验”,不知道蒂姆是否也这样想。
   

       秘密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是真正体验过才能察觉的。蒂姆与另一位同样研究维米尔的画家商讨要如何找证据证明维米尔就是依据他们推测出来的方法作画,那位艺术家说“那些过于明显的铁证本身就不存在,这时画作本身就是文献。”蒂姆在作画时发现了只有在使用透镜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图像畸变,这又佐证了他的假设。这些秘密并没有藏起来,但是你若不挖掘,就永远不会发现。就像我们经常听的一些话,道理全在话里,但又有多少被听到心里呢?
  

         有了强大的意志力以及与之匹配的资本与能力,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完成不了的。蒂姆复刻维米尔尤其严谨,像极了做科研(也许很多人搞科研都不如他严谨)。为了尽可能复现,蒂姆去到了荷兰维米尔的住处考察,观察光线以及街道上的建筑;购买那个年代可能买到的油画颜料,自己磨粉调制;画室里的摆设买不到现成的,家具得自己制作;考虑到当时的透镜制作工艺远不如今,成像透镜都是自己打磨的。画作完成时,他盯着自己的作品凝视了很久,最后忍不住哽咽,说自己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做到了(真是像极了我们做实验啊)。

       
        有一个小插曲,制作组一行人去到英国,想进白金汉宫看一眼《钢琴课》真迹。英国女王拒绝了,于是他们便在白金汉宫前的草坪发表演说抗议,在他们离开英国的前一天女王改变了主意,允许蒂姆欣赏真迹三十分钟。这是我觉得最神奇的地方,不知道这个情节是情节需要进行了夸大还是他们利用了人脉或是舆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对于维米尔作画方式的假设艺术界的确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要知道,维米尔与伦勃朗和梵高并称为“荷兰三大画家”,一位名家,难道不就该是经过技艺的打磨,从线稿、习作开始,最后完成作品的吗?怎么能用这种零绘画门槛就能完成的方式作画呢?这怎么看都像“作弊”吧?
       我不懂画,但他的画的确给了我愉悦的感受,在那个年代能完成这样的作品,他都是天才。若这些画能带给所有人情绪体验,那它究竟是靠技艺还是靠科技实现的,都是留给后人的财富,何必钻这个牛角尖儿呢?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2355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