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7-10-16 09:46阅读: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我应该有十几年不看电视剧了,主要原因是觉得浪费时间。一部电影两个小时的剧情,电视剧恨不得演个几十集,有那时间我宁愿看书。《人民的名义》虽然带有很强的主旋律,但是内容和对话还是基本符合当今中国社会现状的。很多剧情在自己身边或多或少都发生过,很真实,于是在youtube上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该剧自然是揭露当今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和广泛性,然后歌颂这几年反腐取得的成就。最终关于治理腐败给出的解决方案,大意是官员的再教育和党性的不断深化,还有制度的完善。但是,思考良久,我想给出一些不同的感想。
一:贪腐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决定的。
我觉得贪腐的滋生主要取决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很多人觉得西方贪腐相对少很多,是由于制度的相对完善,尤其是相互监督体系的建立。我不否认有这个因素,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国家发展阶段和目标的不一样,西方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是更注重生活品质的多元化价值观。赚钱在西方的价值观体系中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内容,旅行、陪伴家人、个人爱好、社会责任等等都在西方的价值观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于钱和权。西方对于成功的定义也和中国不一样,他们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更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人生奋斗的方向。举个例子,我曾经在澳洲劝说不少牧场主接受投资,然后把牧场规模扩大,这样可以多赚更多的钱。但是大多数的牧场主都是拒绝的,理由是一年有十几万澳币的利润就够了,生活也轻松安乐。如果接受投资扩大规模,自己就会变得操劳忙碌,不能陪家人孩子去度假,那不是自己要的生活方式。试想这样的价值观体系下的国家公职人员,有多少会为了赚钱让自己处于牢狱之灾的危险之中。再看中国这几十年来的价值观,基本是成功学和钱权至上的一元价值观。从孩子在学校开始,就开始关注谁的父亲官做的大、谁的家长开的车好、谁用的手机更时髦。这样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不改变,再高压和相互监督也没用。想当年朱元璋把贪官扒皮填草,然后把人皮稻草摆在继任者的办公场所,贪腐依然是层出不穷,可见社会价值观出了问题才是贪腐的根本原因。
这几十年中国为了迅速崛起,不得不树立成功学主导的主流价值观,让老百姓在互相比拼的过程中建设国家。几十年过去了,国家确实强大了,带来的弊病就是所有人都致力于拼命赚钱,不惜牺牲时间和健康,甚至家庭并甘愿犯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是比比皆是。很多人已经迷失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也变得模糊,拼命赚钱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环境中,无论当官还是日常生活,都不可能健康。不过欣喜的是,我看到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改善这个问题了,已经在通过各种手段树立新的价值观体系,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只有健全的多元化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贪腐,老百姓也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
当然,我也承认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新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我当年移民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认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只要趋势向好,再加上制度的不断完善,我想二三十年的时间就会有很大改观。十年前我成天在商学院组织大家玩户外去戈壁,在那个酒和夜总会文化主导的商学院时期,我属于异类,但十年之后的今天,户外运动已经是商学院的主流。再看看酒驾的治理,可见只要国家下决心,就一定能扭转。最关键的,这是治理贪腐的根本手段,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再努力也没用。

二: 中产家庭和孩子的成长。
《人民的名义》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台词:“穷怕了”。无论那个巨贪处长还是公安厅长祁同伟,寒门出来的孩子也许天生就有种不安全感,到了社会上也会更加努力。只是那无法消除的不安全感,或者说内心深处潜在的自卑感,常常会让他们做出比较极端的事情。放眼历史,寒门出来的皇帝,无论朱元璋还是李自成,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历,再加上内心不安全感的爆发,一旦得势就会带有一种报复性的狠毒。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结论也是如此,一个国家中产阶级越庞大社会就越稳定。
抛开个性的差异,富豪家庭出来的孩子容易颓废,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也不太懂珍惜。而寒门出来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容易走极端。人性就是如此,生活太优越或者太贫穷,都不利于性格的发展,中庸之道在这里显示了作用。太忙固然不好,太闲也没什么意思。造物主对人性的设计,其实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得到想要的百分之七八十永远是最佳状态。这样既能保持追求也不至于太有缺乏感,这样的心态才是最健康的。就比如吃饭,七八成饱的状态是最舒服的。而能达到这样状态的家庭,抛开个性差异,往往是中产阶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物质能基本满足,但是也不会糜烂; 工作还需要努力但是又可以有时间关注家庭生活和个人爱好; 有一定社交但是也有闲暇时间读书旅行。如果这时候心态能保持好的话,其实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无论如何,我认为中产阶级的家庭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人生也更容易幸福、社会也更容易稳定。

三:婚姻中的核心需求。
剧中有很多感情纠葛和不幸的婚姻,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和渔家女高小凤。高育良的太太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授,高书记自己也是历史爱好者。高小凤本是一个渔家女,接受了公关公司各方面的素质培训,然后又突击了一个月的历史,就顺利把高书记拉下马,最后还让高书记离婚并修成正果。最滑稽的,是那一个月的历史培训,居然就让喜欢历史的高育良抛弃了相爱多年的历史系教授太太。很多人看完这一段觉得是高教授无法抵挡一茬茬年轻姑娘的美色诱惑,但是我有不同的观点。如果只是美色或者情欲,那么出轨正常,但是抛却原配再结婚就不正常了。我身边也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女方才貌学识都没问题,最后输给了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小姑娘,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婚姻内在需求的问题。
女人对于婚姻的第一核心需求是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又需要在一定仰视的条件下才能最好的实现。男人对于婚姻的第一核心需求是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又需要在被仰视的情况下才能最好的完成。所以,最完美的婚姻其实就是男人强于女人的婚姻。高育良和原配吴老师都是教授,共同语言自然也很多,所以才会结婚生子。但是由于两个人都足够优秀,那么这种“仰视”自然也就不怎么够,时间久了,职位越来越高的高书记被认同的核心需求就得不到满足了。而对于渔家女高小凤来说,高育良是她永远也够不到的天,于是她自然对高书记总是仰视而且能死心塌地不计回报的付出,而这正好满足了高育良的核心需求,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现在中国大龄剩女那么多,核心原因也是如此。男人需要俯视,所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选择越来越多,一茬茬愿意死心塌地仰视自己的小姑娘不断出现。而对于女人来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能让自己仰视的男人越来越少。甚至到了一定年龄,女人会无可奈何的落在了大多数男人的狩猎圈之外。
很多人喜欢用道德来要求婚姻中的男女,其实道德是无法与人性抗衡的。我见过那些幸福的婚姻,男人总是懂得呵护并让并不是那么讲道理的女人有安全感,女人也总是不断赞许并死心塌地的跟随着自己并不是那么优秀的老公,也许这才是婚姻的终极“密码”。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961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