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7-11-17 09:09阅读: 次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
上周去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是一次临时起意的、计划外的观影,因此没有做太多的预习工作,对作品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小学三年级左右读过一次的原著。然而从结果上来看,对于原著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挺大地影响了观影体验。
电影在一些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却对一些设定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比如,将医生和上校变成了一个人——也可以理解,毕竟在时间不足两小时、地点仅是几节车厢的电影中,侦探也不需要两位助手。但另一处重要的改编则是改变了侦探波洛的性情——从一个温和的比利时小老头变成了一个强硬的、咄咄逼人甚至有些偏激的人。
影片中,波洛发现死者的真实身份后,说了一句这样的台词——“单纯地因为仇恨而杀人,那么人还和禽兽有什么区别!”体现出了他的眼睛里不揉一粒沙子的追求公正的特点。然而阿加莎小说中的波洛确是颇有人情味的。印象最深的是《罗杰疑案》中波洛私下找到真凶并劝说其自杀,之后他便会保全真凶的名声;《东方快车谋杀案》亦是如此:当布克先生和医生对第一种结论表示强烈质疑时,波洛耐心地告诉他们:“不要着急,说不定一会你们会反过来同意这第一套说辞的。”
因此,小说和电影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体验:小说是一副精巧的拼图——你跟随着笔者的思路先是一步步构建起整起命案,再从每个人无懈可击的证词中跟随波洛一点点敲出漏洞,一口气读到最后终于豁然开朗,合上书,你不禁惊叹于波洛推理的才华和阿加莎构思的精妙。而相对地,电影的重头戏并未放在推理部分,而是放在了追求正确的侦探在发现了真相后内心的纠结上。“世上的东西非黑即白,非错即对,你们却是灰色的。”看到这里的观众,想必多多少少会和波洛有同感。
由于小说的记忆根深蒂固并且先入为主,以及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情与法”的主题屡见不鲜的幼稚想法,我并未能认真审视这部片子,给它打了3星——原话是“在细节部分做得很精巧,然而对于原著的改动不尽如人意。”然而一周之后重新审视,真的不尽如人意吗?
《看不见的客人》的影评中,有人说《看不见的客人》和《无人生还》一样,属于你知道结局完全不影响你欣赏故事的悬疑推理作品;而《东方快车谋杀案》就不是这样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完全像BBC翻拍三集的《无人生还》那样重置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好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的处理其实挺不错的,因为在走进电影院的人至少有一半知道结局的前提下,这样的处理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抛去脑海中那个“温和小老头”的固有形象,这个恪守真理与公正的冷面判官向人情妥协的故事不失为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除此之外,如果抛弃成见专心欣赏影片的话,功底扎实的演员们共同奉献出的表演也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这样看来,3星确实是过于挑剔了。毕竟,作为一个在去看电影前,会犯下对青梅君精心的化妆置若罔闻这样重大错误的低情商小鬼,哪里来的资格对影片在人情味方面的改编指手画脚呢?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9828.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