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4-05 09:32阅读:
次
电影《珍妮的画像》观后感
文/知行
昨天看电影《珍妮的画像》覌后感。影片描述纽约一位穷困潦倒的画家亚当斯,平日连缴纳房租都拿不出手。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喜欢的艺术。在一次冬季晚间的马路边上,画家遇到了小女孩珍妮,画家抱着卖不出去的画向珍妮倾诉内心深处的痛苦。珍妮看过画后,给画家提出许多建议,诸如在画风上的增添与改进,画家给珍妮画了速写。这次的会面给画家带来了好运。随后在不定期的几次见面中,珍妮已落成漂亮的大姑娘,画家为珍妮画了油画,并且被博物馆收藏。画家一举成名,开始了爱情的追寻。尽管他们两人接触过多次,珍妮并未给画家预留准确的信息,每次总是若隐若现。画家依照微妙线索,经历千辛万苦,追逐至海崖的灯塔边上。时至傍晚,飓风四起,海浪直飞塔尖。画家呼喊着珍妮的名字,隐约中听到珍妮微弱的呼叫自己。画家不顾眼前的惊涛骇浪,用生命去追逐着自己的爱情,眼看见自己所爱的人就在脚下,伸出手去拉,无情的恶浪盖过头顶、瞬间把两人劈开,眼见珍妮一点点被海浪吞噬,而画家却被巨浪推送至海滩,晕了过去。手里紧攥着珍妮抛给他的丝巾,这条丝巾是连接他们两人的纽带,曾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留给了画家。
这本是一段导演假设的剧情,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已在十几年前海啸中死亡的珍妮,搬上影幕,从而拯救了在生活中捉襟见肘的画家亚当斯,成就了他的艺术梦。
艺术就是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的形式就是支离破碎、不完整的事物存在。
今天之所以要书写这些,并不是要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我从这个故事里回想起几件事,就是集中反映在电影的结尾。第一: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面阐述了大海的脾气,在这本书的文字里领略过大海的温柔和大海的愤怒,影片得已证实;第二:就是高尔基的名篇《海燕》,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学过。曾经老师布置作业要背颂的几个自然段,现在当然是忘记了。但是乌云与大海的默契配合,高尔基描写的出神入化,影片得已证实;第三:《守灯塔的人》,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意就是孤独的守塔人,克守尽责,为航海的船舶指引道路。一个人吃住在灯塔里,十五天轮一次班,孤单与灯陪伴着守塔的人。海上风平浪静的日子是他们最舒服的日子,一旦夜间飓风狂飙,海浪冲刷着礁石,十几米高的水柱直冲塔尖,人与灯是最危险的时刻。假如没有了灯,大海乌黑、茫茫一片,过往的船只没有灯光指引,撞礁往往是船破人亡。不过这是六十多年前的文字描述了,对我的童年来说,非常具有神秘感。这个事情困扰我许多年,多么想在旅行的过程中,亲眼目睹已然废旧的灯塔。电影让我实现了对灯塔“神秘”的揭示。从画家攀旋三百六十度台阶,看到的是台阶发出钢板的声响,看到台阶中间有二个休息平台,最后上到頂部。眼观大海一览无余,它就像一台漂浮在海面的座标。
看电影给你的是视觉的享受,读文字读的是文字的内涵,当文字与视觉交织在一起,就化作一种精神的升华。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31155.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