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300字 >

《捉妖记》第一部和第二部观后感35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2-11 09:24阅读:
《捉妖记》第一部和第二部观后感

春节闲暇,看了《捉妖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来说说观后感吧。
《捉妖记》(2015)是一部奇幻喜剧影片,借助人与妖共存的设定,探讨了诸多层面的主题。以下是其核心表达的内容:
1. 人与自然(或不同族群)的和谐共处
    影片里“妖”被设定为远古时期和人类一同生活的生灵,却因人类的扩张而被迫隐匿。这暗喻了现实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侵占、对野生动物的驱逐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
    经由主角宋天荫和霍小岚保护小妖王胡巴的故事,传达了不同族群(或人与自然)需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理念。
2. 对贪婪与偏见的批判
    反派角色(如葛千户)对妖的猎杀和利用,象征着人类由于贪婪(如追逐利益、权力)而对自然或其他生命群体的掠夺。
    普通人对妖的惧怕和排斥,则反映出社会里对“异类”的偏见与歧视,呼吁打破刻板印象。
3. 亲情与责任
    宋天荫意外成为胡巴的“父亲”,从逃避责任到主动守护的转变,体现了亲情与责任感的成长。
    -霍小岚从唯利是图的捉妖师到保护胡巴的伙伴,也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意如何超越利益。
4.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影片融合了中国古代神话元素(如《山海经》中的妖怪)与现代幽默,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以轻松的方式让年轻观众接受深层主题。
5. 生存与牺牲的辩证
    妖王牺牲自己保护族群、胡巴被迫与人类分离等情节,暗示了共存往往需要妥协与牺牲,但最终指向希望——胡巴的存活象征着和谐未来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捉妖记》以娱乐化的形式包裹严肃议题,透过人妖冲突的故事,呼吁观众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中的偏见与暴力,以及人性中善与恶的选择。胡巴作为纯真与希望的象征,成为连接不同世界的纽带,最终指向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300z/3058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